而在巴比倫語中,“巴別”或“巴比倫”都是“神之門”的意思。同一詞匯(“巴別”)在兩種語言里竟會意思截然相反,著實令人費解。其實這是有緣由的。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滅掉猶太王國,拆毀猶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燒毀圣殿,將國王連同近萬名臣民擄掠到巴比倫,只留下少數(shù)最窮的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巴比倫之囚”。 猶太人在巴比倫多半淪為奴隸,為尼布甲尼撒修建巴比倫城,直到70年后波斯大帝居魯士到來才拯救了他們。 亡國為奴的仇恨使得猶太人刻骨銘心,他們雖無力回天,但卻憑借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的憤怒。
于是,巴比倫人的“神之門”在猶太人眼里充滿了罪惡,遭到了詛咒。 他們詛咒道:“沙漠里的野獸和島上的野獸將住在那里,貓頭鷹要住在那里,它將永遠無人居住,世世代代無人居住?!?/span>
事實上,“巴別”塔早在尼布甲尼撒及其父親之前就已存在,古巴比倫王國的幾位國王都曾進行過整修工作。但外來征服者不斷地將之摧毀。
尼布甲尼撒之父那波博來薩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后,也開始重建“巴別”通天塔,他在銘文中寫道:“巴比倫塔年久失修,因此馬爾杜克命我重建。 他要我把塔基牢固地建在地界的胸膛上,而尖頂要直插云霄。”但尼布甲尼撒之父只將塔建到15米高,尼布甲尼撒自己則“加高塔身,與天齊肩”。
塔身的絕大部分和塔頂?shù)鸟R爾杜克神廟是尼布甲尼撒主持修建的。
備受人稱贊的“巴別塔”一般指的就是那波博來薩父子修建而成的那一座。
這座塔的規(guī)模十分宏大。公元前460年,即塔建成150年后,古希臘歷史學(xué)家希羅多德游覽巴比倫城時,對這座已經(jīng)受損的塔仍是青睞有加。根據(jù)他的記載,通天塔建在許多層巨大的高臺上,這些高臺共有8層,愈高愈小,最上面的高臺上建有馬爾杜克神廟。 墻的外沿建有螺旋形的階梯,可以繞塔而上,直達塔頂;塔梯的中腰設(shè)有座位,可供歇息。塔基每邊長大約90米,塔高約90米。
據(jù)19世紀(jì)末期的考古學(xué)家科爾德維實際的測量和推算,塔基邊長約96米,塔和廟的總高度也是約96米,兩者相差無幾?!鞍蛣e”塔是當(dāng)時巴比倫國內(nèi)最高的建筑,在國內(nèi)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人們稱它“通天塔”。
也有人稱它是天上諸神前往凡間住所途中的踏腳處,是天路的“驛站”或“旅店”。
人們普遍認(rèn)為,“巴別”塔是一座宗教建筑。在巴比倫人看來,巴比倫王的王位是馬爾杜克授予的,僧侶是馬爾杜克的仆人,人民需要得到他的庇護。為了取悅他,換取他的恩典,保障國家城市的永固,巴比倫人將“巴別”塔作為禮物敬獻給了他。
畫家筆下的巴別塔
在“巴別”塔里,每年都要定期舉行大規(guī) 模的典禮活動,成群結(jié)隊的信徒從全國各地趕來朝拜。根據(jù)希羅多德的記載,塔的上下各有一座馬爾杜克神廟,分別稱上廟和下廟。
下廟供有神像。上廟位于塔頂,里面沒有神像但金碧輝煌,由深藍色的琉璃磚制成并飾以黃金。
巴比倫人按照世俗生活的理想來侍奉他們的神靈。
大殿內(nèi)只有一張大床,床上“鋪設(shè)十分豪華”(如同希臘貴族和羅馬貴族,美索不達米亞貴族也是躺著進食),床邊有一張飾金的桌子。廟里只住著一位專門挑選出來陪馬爾杜克尋歡作樂的年輕美貌的女子。僧侶們使人們相信,大神不時地來到廟里并躺在這張床上休息。只有國王和僧侶才能進入神殿,為馬爾杜克服務(wù)和聽取他的教誨;這種超級神圣的東西是同老百姓無緣的,他們只能遠遠地敬拜心目中的神靈,因為如果近在咫尺,普通人經(jīng)受不起大神的目光。據(jù)希羅多德記載,神像和附屬物品一共用去黃金800泰侖,折合現(xiàn)價約值2400萬美元??脊艑W(xué)家曾經(jīng)在僧侶的一住處發(fā)現(xiàn)一只石鴨,上有銘文“準(zhǔn)秤一泰侖”,石鴨約重29.68公斤。如果希羅多德的記載可靠,則照此推算,馬爾杜克神像連同附件一共重約23700公斤,都是純金所鑄或制作!除了神靈,誰能享受如此高的禮遇? 畫家筆下的巴別塔
考古學(xué)家和歷史學(xué)家認(rèn)為,巴別塔除了奉祀圣靈還有另外兩個用途。其一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借神的形象顯示個人的榮耀和威嚴(yán),以求永垂不朽。其二是討好僧侶集團,換取他們的支持以便穩(wěn)固江山。美索不達米亞是一個宗教盛行的地方,神廟林立,僧侶眾多。僧侶不僅在意識形態(tài)上影響著人民,而且掌握著大量土地和財富,如果不在政治上得到他們的支持,恐怕王位也會風(fēng)雨飄搖。這種憂慮不是多余的,據(jù)歷史學(xué)家研究,尼布甲尼撒之后,新巴比倫王國迅速衰落,以致波斯人不費一兵一卒 就占領(lǐng)了巴比倫城,這與失去僧侶集團的支持有莫大關(guān)系。公元前1世紀(jì)的希臘歷史學(xué)家認(rèn)為,“巴別”塔是一個天象觀測臺。新巴比倫人信仰拜星教,星體就是神,在他們的神話中,馬爾杜克是木星。新巴比倫王國的僧侶們神秘地登上塔頂,難道真的是侍奉半躺在床上的馬爾杜克大神嗎?對此希羅多德頗不以為然,現(xiàn)代學(xué)者更不相信,說不定正是他們半躺在床上觀測天象呢!而且,人類早期的天文知識直接產(chǎn)生于宗教和巫術(shù)之中,掌握這些知識的多是僧侶。新巴比倫人取得了當(dāng)時世界最杰出的天文學(xué)成就,這座塔的功勞恐怕不可抹殺。 也有人認(rèn)為,“巴別”塔是多功能的。塔的底層是祭祀用的神廟,塔頂則是用于軍事瞭望的哨所。
畫家筆下的巴別塔
正是這座塔使得無數(shù)英雄為之傾倒。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魯士攻下巴比倫后,即被“巴別”塔的雄姿折服了。他不僅沒有毀掉它,反而要求他的部下在他死后按照“巴別”塔的樣子,在墓上建造一座小型的埃特門南基(埃特門南基是“巴別”塔的另一個名字,意為“天地的基本住所”)。然而,后來“巴別”塔終于毀掉了,波斯王薛西斯怨恨巴比倫人民的拼死反抗,恨屋及烏,下令徹底摧毀巴比倫城,“巴別”塔厄運難逃,變成一堆瓦礫。即使如此,以熱愛文化名垂青史的亞歷山大大帝還是愛慕它的雄姿。公元前331年,他遠征印度時,特意來到了“巴別”塔前,英雄與奇觀的對話大概只有彼此才能知曉。他一度要修復(fù)這座傳奇般的建筑,下令全部拆除舊塔,一座更加宏偉壯麗的神塔眼看著有救了。然而,這只是讓人空歡喜而已。據(jù)說,此時,一只患有瘧疾的蚊子叮了他一下,這位文治武功蓋世的一代天驕于是一命嗚呼,“巴別”塔也就備受冷落了。事實是,這項工程實在是太大了,僅清理廢塔就需要一萬人工作兩個月時間,于是,他只好打消了這個念頭。幾千年下來,這座塔已變成了廢墟,真的應(yīng)驗了猶太人的詛咒。即便如此,幾千年后的考古學(xué)家科爾德維見到它時,仍由衷地發(fā)出了贊嘆之聲。科爾德維寫道:“盡管遺跡如此殘破,但親眼看到遺跡是絕非任何書面的描述可比的。通天塔碩大無比,‘舊約’中的猶太人把它看作人類驕傲的標(biāo)志,四面是僧侶們朝拜的豪華的殿堂,許多寬敞的倉庫,連綿的白墻,華麗的銅門、環(huán)繞的碉堡,以及林立的一千座敵樓。當(dāng)年這樣壯麗豪的景象,在整個巴比倫是無與倫比的?!?/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