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尼會戰(zhàn),發(fā)生公元前216年,乃是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中的主要戰(zhàn)役。此前迦太基軍隊主帥漢尼拔入侵意大利,并且屢敗羅馬軍隊。而為了截斷羅馬之糧食補給,進一步打擊其士氣,漢尼拔于是進兵至意大利南方之羅馬糧倉坎尼城。

中文名

坎尼會戰(zhàn)

地點

坎尼城

時間

公元前216年

結果

迦太基軍隊獲勝

交戰(zhàn)各方

迦太基軍隊

傷亡情況

羅馬戰(zhàn)死、被俘75000,迦太基戰(zhàn)死6000

指揮官

漢尼拔

參戰(zhàn)方兵力力

羅馬 80000,迦太基 40000

參戰(zhàn)方

迦太基軍隊,羅馬軍隊

基本概況

模擬迦太基城原貌

據現有僅存的資料顯示,迦太基(Carthage)的建城時間比羅馬要早,據認為曾有居民七十萬人,占地三百一十五公頃(3.15平方千米)。但確切時間無從考據,而現代學者一般采用公元前815年建城之說。

坎尼會戰(zhàn)戰(zhàn)爭場面

在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開始時,迦太基將軍漢尼拔在冬季時率領大軍經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并迅速地連敗羅馬軍兩次(特拉比亞會戰(zhàn)與特拉西梅諾湖會戰(zhàn))。經過這些敗績后,羅馬人委任費邊為獨裁官,其決定與漢尼拔打消耗戰(zhàn),并截斷其補給線和拒絕與之正面交戰(zhàn)。但是這些戰(zhàn)術并不為羅馬人所認同。當羅馬人在漢尼拔大勝的驚訝中醒覺過來后,開始懷疑費邊戰(zhàn)術的有效性,結果給了迦太基軍隊回復元氣的機會。費邊的戰(zhàn)略使得那些極欲在短期內終結戰(zhàn)爭的主流人士感到失望。而且當時人們亦普遍相信若任由漢尼拔在意大利搶掠而不阻止的話,則羅馬的同盟們可能會背叛并與迦太基人結盟,因為其會因羅馬的消極戰(zhàn)略使認為羅馬無法保護自己。

坎尼會戰(zhàn)

在前216年,羅馬元老院重新開始執(zhí)政官選舉,并選出瓦羅與保盧斯為執(zhí)政官。與此同時,一支空前龐大的軍隊組成了。據希臘政治家和歷史學家波利比奧斯所載,“其欲派出八隊羅馬軍團往戰(zhàn)場,這是羅馬史上首次,每一個軍團有著大約五千人……以往羅馬人的戰(zhàn)爭大多只是由一名執(zhí)政官與兩隊羅馬軍團負責,并由羅馬的同盟分擔部份兵力,同時召集四隊羅馬軍隊在同一場戰(zhàn)爭里已很罕見。但在此次,形勢極為險峻,所以羅馬決定派出不只四隊而是八隊羅馬軍團前赴戰(zhàn)場。大軍包括了二千四百名羅馬騎兵與四千名同盟騎兵,總共有八萬六千四百至八萬七千名士兵。每一軍團有著相同數量的同盟軍備隊(步兵與騎兵皆是),面對漢尼拔的羅馬軍隊數量差不多有九萬人。部份人估算羅馬軍隊數達十萬人,但這個數字并不能被完全證實。

經濟發(fā)展

戰(zhàn)爭場面模擬圖

迦太基因為其強大的海軍控制地中海,因此成為地中海的貿易中心,每年均有龐大的經商收入。

迦太基擁有龐大的船隊,而且居民亦善于航海,所以其海路販運奴隸、金s、奢侈品、酒和橄欖油等商業(yè)活動很蓬勃。同時間,其家庭式手工業(yè)亦很發(fā)達,當中以紡織品最為著名。而其內陸地帶——巴格拉達斯河谷的土地十分肥沃,所以迦太基即使在北非,亦有發(fā)達的農業(yè),因此亦出現了奴隸制莊園。(詳情可觀看《迦太基古城遺址旅游》)

爭端由來

搶奪資源

坎尼會戰(zhàn)

羅馬強盛之后,為搶奪殖民地和貿易路線,與迦太基發(fā)生了戰(zhàn)爭。迦太基海軍被消滅,失去了海權和西西里島的領土,迦太基將軍哈米爾卡(漢尼拔的父親)被迫轉而向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與葡萄牙地區(qū))發(fā)展,第一次布匿戰(zhàn)爭結束。后來,哈米爾卡和其繼任者哈斯德魯巴相繼遇刺身亡,全軍一致推舉漢尼拔繼承父親的事業(yè),漢尼拔在不具備海權的情況下,冒險越過阿爾卑斯山,攻入羅馬腹地。羅馬派執(zhí)政官保盧斯和瓦羅拒敵,雙方在坎尼地區(qū)進行了一場大戰(zhàn),羅馬慘敗。這場大戰(zhàn),就是著名的坎尼會戰(zhàn)慘烈戰(zhàn)敗

坎尼會戰(zhàn)

在特拉比亞會戰(zhàn)(前218年)與特拉西梅諾湖會戰(zhàn)(前217年)的慘敗中恢復過來后,羅馬人打算在坎尼與漢尼拔決戰(zhàn),并且派出了約八萬七千名羅馬同盟軍出戰(zhàn)。羅馬軍將右翼置于奧非都斯河附近,騎兵放于兩翼,而重步兵則集中在中軍。為了對付羅馬的布陣,漢尼拔使用了雙重包抄的戰(zhàn)略,將最不可靠的兩萬五千名高盧新兵置于中軍,并混以八千名久經沙場的西班牙重裝兵。而其中軍并不是一條直線,乃是由中央突起的弓形陣,以誘敵擊之。而精銳騎兵則置于兩翼,以作包抄之用。在戰(zhàn)事開始時,迦太基的中軍不敵羅馬中軍的優(yōu)勢兵力而向后撤。但羅馬人在不久后便墮入了一個巨大的凹字中心里,而迦太基的中央步兵與兩翼的騎兵則由向間進逼,結果包圍了羅馬軍。羅馬軍無處可撤,結果被迦太基軍分割,逐個擊破。最終,大約六萬至七萬名羅馬士兵戰(zhàn)死或被俘,兩名統(tǒng)帥之一,執(zhí)政官鮑魯斯,與八十名元老院成員一同陣亡。

背景

羅馬元老院

公元前3世紀,在地中海西部的意大利半島上,出現了一個崛起的新勢力——羅馬。公元4世紀初,羅馬人進入征服意大利的戰(zhàn)爭,他們先向北征服特刺里亞、阿爾卑斯山南的高盧和拉提烏姆;繼而又染指意大利中部的康帕尼亞和薩姆尼烏姆。到公元前290年,羅馬人終于征服了意大利中部。接著羅馬勢力向南部意大利滲入。公元前275年春天,在薩姆尼烏姆中部的貝尼溫敦附近,打敗了統(tǒng)治南意大利的希臘埃布魯斯王皮洛士的精兵部隊。從此,羅馬人征服全部意大利,成了西地中海地區(qū)最大的國家之一。羅馬統(tǒng)一了意大利之后,其經濟迅速發(fā)展,商人在羅馬政治中的作用日益顯著,進而直接影響了羅馬的政策。他們要求向海外擴張。而糧食豐富、海上貿易居重要地位的西西里島,便成了他們爭奪的目標。

公元前264年,兩大強國因爭奪西西里開始發(fā)生戰(zhàn)爭。羅馬人稱迦太基為布匿,因此,把這次戰(zhàn)爭稱為布匿戰(zhàn)爭。第一次布匿戰(zhàn)爭一直延續(xù)到公元前241年才結束。戰(zhàn)爭中羅馬人以最大的毅力和力量發(fā)展海軍。他們以飛的速度,只用一年時間建造了100艘五層甲板的大戰(zhàn)船和20艘三層甲板的戰(zhàn)船,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海軍戰(zhàn)術。公元前260年,羅馬人在墨薩拿以西米拉海角取得第一場海戰(zhàn)的勝利,控制了西西里附近的海域。迦太基終因戰(zhàn)爭拖得太久,民窮財竭,不得不請求媾和,于公元前241年同羅馬訂立和約,向羅馬繳討大量賠款,割讓西西里。

23年后,迦太基的新統(tǒng)帥漢尼拔率領軍隊,以驚人的膽略翻過被認為是無法逾越的阿爾卑斯山,突然出現在羅馬本土意大利平原上,并在公元前216年春攻占了羅馬的重要糧倉坎尼,使羅馬大為驚慌。

戰(zhàn)爭前奏

波利比奧斯畫像

在公元前216年春天,漢尼拔取得戰(zhàn)略主動權并占有了阿普利亞平原的坎尼城。坎尼為一個巨大的補給倉庫,漢尼拔因此將羅馬與其重要補給來源斷開。據波利比奧斯所述,“坎尼被奪取使得羅馬軍隊發(fā)生騷亂,若只是失去了一處地方與倉庫并不足以引起騷動,但坎尼是對各被奪省份的控制點”。羅馬的兩位執(zhí)政官為了迎擊漢尼拔,親率大軍向南行軍。經過兩天,其于奧非都斯河左側找到漢尼拔的蹤跡,并在距離其六英里外扎營。平常兩位執(zhí)政官會分別指揮其所部,但這次因兩部軍隊合一,所以因應羅馬法律的要求,兩位執(zhí)政官在日間輪流作出指揮。

執(zhí)政官瓦羅,本性驕傲自大,首次帶兵上陣,就一心要戰(zhàn)勝漢尼拔。當羅馬軍隊向坎尼逼近時,漢尼拔派出一小隊軍隊伏擊羅馬軍隊。羅馬成功抵擋了其的進攻并繼續(xù)向坎尼進軍。而另一位執(zhí)政官保盧斯則不同于瓦羅,其心思縝密并且步步為營,而且其知道即使羅馬軍隊在數量上占有優(yōu)勢,但與漢尼拔在平原上對戰(zhàn)是極不智的。此想法絕對正確,因為漢尼拔具有騎兵的優(yōu)勢(不論是質量或數量上)。盡管有著這些顧慮,保盧斯認為在取得初捷后退兵為不明智的,于是將三分之二的兵力駐扎在奧非都斯河東側,并指令余下的軍隊渡河,在北岸離迦太基軍營更近的一個高地上設下第二個軍營,此軍營設立的目的在于搶奪糧草并且騷擾敵軍。

兩軍于這個位置對陣了兩天,在第二天時(8月1日),漢尼拔向瓦羅挑戰(zhàn),相約于明天正式交戰(zhàn)。瓦羅拒絕了,當其要求被拒絕后,漢尼拔意識到奧非都斯河對羅馬軍隊的重要性,于是派出騎兵向正在河邊取水的羅馬士兵進行騷擾。對于瓦羅來說,漢尼拔派出的這些騎兵直接對羅馬軍營進行騷擾,掠奪并干擾羅馬軍水源供應,是不可容忍的行為。瓦羅因此被激怒,并于次日,即公元前216年8月2日,集合南北兩營大軍,在與漢尼拔軍營隔岸相望處布下戰(zhàn)陣,向漢尼拔挑戰(zhàn),要與其決一死戰(zhàn)。

戰(zhàn)役

兵力

兩位執(zhí)政官共有七萬名步兵、二千四百名羅馬騎兵與四千名同盟騎兵(在會戰(zhàn)里上陣的),并在兩個軍營留守二千六百名重裝步兵與七千四百名輕裝步兵(合計一萬名步兵),所以羅馬在戰(zhàn)場上的總兵力達至八萬六千四百人。而迦太基軍則有大約三萬名重裝步兵、六千名輕裝步兵與八千名騎兵,這包括了主戰(zhàn)場上的兵力與分隊兵力。

羅馬戰(zhàn)術

坎尼會戰(zhàn)

當時傳統(tǒng)的陣形是步兵置中軍,騎兵置兩翼。羅馬人依照此法擺陣,但選擇加厚中軍的縱深而不是加闊其戰(zhàn)線闊度(這是因為其軍隊數量多于迦太基的,所以其戰(zhàn)線可以與迦太基人的等長),并希望以此迅速擊潰漢尼拔的中軍。其第二隊小隊(principes)緊接著第一隊小隊(hastati),當羅馬軍隊前進時可以確定其具有統(tǒng)一的戰(zhàn)線。但就如波利比奧斯所述:“羅馬的小隊(Maniple)一個接一個,結果中間的走動空間少了……而每個小隊的縱深皆比前線的還大。”然而面對瓦羅的陣形,漢尼拔沒有可調配的空間或撤退的可能,因為其背后為河流,而羅馬人的優(yōu)勢兵力卻會逼使其軍隊會后撤,最后其可能被切割并逐個被擊潰??材徇@個戰(zhàn)場不同于此前的戰(zhàn)場,一目了然,沒有可以伏兵之地,而瓦羅知道漢尼拔此前兩仗均以詭計與花招取勝,所以其主動尋求發(fā)動戰(zhàn)役,以防被算計。

此外,瓦羅亦知道羅馬步兵當初在特拉比亞會戰(zhàn)里成功穿透了漢尼拔的中軍,所以其打算再次制造此結果并且要更為從容地取得更大的戰(zhàn)果。漢尼拔為了應付羅馬軍的優(yōu)勢兵力,選擇了不同于傳統(tǒng)的陣形,其將最低素質的兩萬五千名的高盧新兵放于中軍,并輔以八千名久經沙場的西班牙重裝步兵,而一萬二千名驍勇善戰(zhàn)的非洲重裝兵則分列兩邊。而兩翼則分置騎兵。漢尼拔依據各兵種的特性與戰(zhàn)斗素質來布陣。其使用了各兵種的優(yōu)勢與缺點來實行其計劃。其計劃首先命令其兩翼的精銳騎兵先擊潰較弱的羅馬騎兵并從后攻擊羅馬步兵,此時那些羅馬步兵會因數量上占優(yōu)而將漢尼拔的中軍逼向后撤,而漢尼拔此時則可將原先安放在兩側的非洲重裝兵向中間進攻,對羅馬軍隊形成包圍

漢尼拔戰(zhàn)術

羅馬元老院

漢尼拔接著逐漸擴展其中軍戰(zhàn)線,如波利比奧斯所述:“當其中軍變?yōu)橐粭l直線后,其將中軍的西班牙重裝步兵和高盧新兵放前,而其后部隊則逐漸后退,但保持與中軍的接觸,結果形成了一個新月狀的陣形,側翼的戰(zhàn)線則會因為戰(zhàn)線延長而變薄,而其部署非洲兵在此,而作支援,并與西班牙重裝步兵和高盧新兵互相策應。”波利比奧斯形容迦太基的中軍在新月狀布陣里是薄弱的,并突出向羅馬中軍,而兩側則作梯形排列。普遍相信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阻延羅馬步兵前進的步伐,并讓漢尼拔有時間部署對其非洲兵作出最有效的部署。漢尼拔亦確定羅馬軍隊面向南方,而其軍隊則面向北方,所以早晨的光線照向羅馬軍,而且羅馬軍亦會受到夾雜著沙塵的東南風的吹襲。此外,奧非都斯河在漢尼拔的戰(zhàn)略部署里亦占了重要席位。因為其背靠著奧非都斯河,所以可以確保迦太基軍的后方不會受到羅馬軍的進攻。此外,羅馬軍因為背靠坎尼城的山丘,右靠奧非都斯河,所以其只有從左方撤退。漢尼拔對軍隊的布陣,及對軍隊能力的了解程度,成為其在坎尼會戰(zhàn)里獲勝的最主要的因素。

這是因為迦太基軍隊遠離本土作戰(zhàn),給養(yǎng)是個大問題,雖然漢尼拔的確像《孫子兵法》中說的那樣“取食于敵”,但畢竟不能長期穩(wěn)定的獲得戰(zhàn)爭資源。公元前216年6月,漢尼拔發(fā)現阿普利亞平原平原上有一座叫坎尼的城市儲存著大量羅馬軍糧,而且坎尼的周圍有大片耕地,糧食即將收割,他便率軍占領了這座城市。羅馬執(zhí)政官瓦羅和保盧斯率領羅馬野戰(zhàn)軍駐扎在附近,他們擁有比迦太基更多的兵力,而且熟悉當地環(huán)境。雙方在進行了一些小規(guī)模的沖突后開始準備大規(guī)模的會戰(zhàn)。8月2日,輪到瓦羅執(zhí)掌兵權,他便留下一支警戒部隊守衛(wèi)大營,率領其余部隊在奧菲杜斯河北岸扎營(南岸還是北岸,有爭議),而漢尼拔則背水列陣。根據美國作家杜伊普的說法,羅馬列入戰(zhàn)陣的兵員組成大約為步兵六萬六千人,騎兵七千人。留守營地的羅馬軍約有一萬人。漢尼拔可能有大約三萬二千步兵與一萬三千騎兵,余下大概有五千人守衛(wèi)大營。

解:羅馬人依舊采用傳統(tǒng)的三線編隊,羅馬騎兵在右,其盟國的騎兵居左。輕武裝部隊也按常規(guī)部署在主戰(zhàn)線前方。羅馬共和國的精華-----步兵軍團位居輕裝部隊之后。最前面是青年槍兵,這是些經驗不足的新兵,他們配備兩根標槍和一把短劍以及一面盾,他們的作用在于消耗敵人戰(zhàn)斗力。青年槍兵之后是第二列,也就是成年戰(zhàn)士,這些人戰(zhàn)斗力強,正當壯年,有著良好的戰(zhàn)斗技巧。最后一列是老兵,這是羅馬常年征戰(zhàn)的精英部隊,他們手持重矛沖入戰(zhàn)場,這些人已經風華不再,但他們豐富的經驗是羅馬取得勝利的最終保證。與密集的希臘方陣不同,羅馬方陣士兵之間的間隙較大,給每個士兵都提供了足夠施展的空間,同時也有利于士兵之間相互合作,刺殺敵人。

部隊

考彭斯戰(zhàn)役

哈斯德魯巴的伊比利亞騎兵和高盧騎兵居左,努米底亞騎兵在右翼,與兩側騎兵相鄰的是非洲重裝步兵,這些人來自迦太基的非洲殖民地。陣地中央是伊比利亞步兵和高盧步兵。

下面是杜伊普書中所述坎尼會戰(zhàn)的經過:“瓦羅命令全軍出擊,戰(zhàn)斗于是開始。當羅馬軍團快要沖到迦太基主陣地時,兩軍散兵從戰(zhàn)線的空隙中后撤。雙方騎兵遂開始沖鋒。在迦太基軍左翼,哈司德魯巴爾率領的西班牙與高盧騎兵很快就壓倒了沖向前來的羅馬騎兵。羅馬騎兵大部被殺,其殘部沿河道受到追殲。

在迦太基戰(zhàn)線右翼,數量居于劣勢的努米底亞騎兵勇敵羅馬軍左翼騎兵,雙方的戰(zhàn)斗不分勝負。戰(zhàn)線中段,集結起來的羅馬軍向較為薄弱的伊比利亞、高盧步兵戰(zhàn)斗線推進。高盧兵與伊比利亞兵緩慢后退。他們的凸形戰(zhàn)線先恢復平直,然后又變成凹形。隨著迦太基戰(zhàn)線的后撤,越來越多的羅馬士兵向中心涌入。這正是漢尼拔所希望的。羅馬軍擠作一團,連揮動武器都有困難。就在此時,他們發(fā)現左右兩側的重武裝非洲步兵突然包圍他們的兩翼并向中央壓迫。

在此同時,哈司德魯巴爾及其凱旋的騎兵顯然已繞過羅馬全軍,從背后攻擊與努米底亞部隊相對的羅馬左翼騎兵。羅馬騎兵落荒而逃,努米底亞騎兵策馬追擊。哈司德魯巴爾則急急趕去從后面攻擊落入圈套的羅馬軍團,切斷其退路。羅馬人雖然勇氣不減、奮戰(zhàn)不息。結果還是成千上萬地遭到殺戮。羅馬執(zhí)政官保盧斯戰(zhàn)死,同時羅馬還損失了29位護民官和80位元老院議員。

地勢

從陣地所處的位置看來,漢尼拔鐵心要打一場包圍戰(zhàn),但迦太基軍隊的數量遠少于羅馬人,包圍敵人是相當困難的,也是貌似自殺的行為(從這里可以看出漢尼拔的過人的膽識),不過漢尼拔把左翼直接擺放在了奧菲杜斯河的一個拐彎處,這樣河水就充當了迦太基左翼的保護傘,羅馬人不可能穿越河水去包圍他們。既然左翼得到了地勢的保護,那么原本用來保護左翼的重騎兵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機動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迦太基重騎兵是漢尼拔取勝的關鍵,他選擇西班牙和高盧騎兵是有其特殊用意的,甚至由他的姐夫哈斯德魯巴率領。他們從迦太基左翼出發(fā),直接擊潰了對面的羅馬騎兵,從而從羅馬軍隊后方完成了對其的戰(zhàn)略包圍。迦太基右翼的努米底亞騎兵則起到了拖延敵軍的作用,他們把羅馬右翼的騎兵限制在一個地方動彈不得,雖然他們并沒有左翼重騎兵那么強大的攻擊力,但其優(yōu)秀的機動能力和遠程打擊能力(這些騎兵主要投擲標槍)使他們完美的配合了其他兵種的作戰(zhàn)。

漢尼拔另一個高明之處是他對步兵的部署。迦太基的步兵陣型是一個新月形,或者說是弓形。兩側的非洲重步兵是堅持不動的,中間的漫長陣列卻可以像弓弦一樣來回擺動。在作戰(zhàn)中,迦太基中央地帶的步兵不斷后退,慢慢把羅馬軍隊引入一個大的口袋中,兩翼的非洲重步兵則逐漸向中央靠攏,這個口袋在慢慢收縮。如果把羅馬人比喻成被裝在袋子里的獵物,那迦太基騎兵則可看作獵人打向袋子的棍棒。對羅馬人來說,即使他們突破了迦太基的中央陣線,他們也改變不了被消滅的命運,因為前方就是奧菲杜斯河,羅馬人沒有足夠的戰(zhàn)略縱深來重整部隊,那將又是一次“特拉西米湖”式的屠殺。

戰(zhàn)術分析

我個人的看法,其實羅馬人可以采用這樣的戰(zhàn)術:當看到迦太基軍隊在河沿列陣后,羅馬人也可以從河沿上做文章,羅馬人可以對部隊做出調整,讓他們大體與奧菲杜斯河垂直,右翼貼近河沿,然后羅馬右翼與迦太基左翼對陣,嚴防死守,只要拖住哈斯德魯巴的騎兵即可,接著羅馬左翼從西北向東南開進,利用人數上的優(yōu)勢,戰(zhàn)線可以拉長一些,由于右翼已經被河沿保護,那么右翼的騎兵可以轉過來支持左翼,防止迦太基騎兵的突襲,這是一個“利用圓規(guī)畫圓”的方法,支點是羅馬右翼,而羅馬左翼沿著弧線向敵人逼近,這樣反而有可能對迦太基實行包圍,而迦太基背水列陣,缺乏戰(zhàn)略縱深,要想突破眾多羅馬軍隊是比較困難的??傊?,因為人數的優(yōu)勢,羅馬指揮官需要更大的接敵面積,而迦太基則希望接敵面積越小越好,這樣就可以逐步消耗敵人。

羅馬騎兵

羅馬人的優(yōu)勢在于三線戰(zhàn)斗體系和組織性、紀律性,這種步兵方陣在對付傳統(tǒng)希臘式或者其他方陣以及蠻族時相當管用,但缺乏遠程打擊能力。羅馬的遠程打擊形式主要是投擲標槍,標槍的射程不遠,而且數量有限(每個士兵配備兩支)、無法重復利用(為防止敵人拾起反擲,羅馬標槍在槍頭上帶有一個機關,在插入地面時槍頭會自動折斷)。一旦羅馬步兵方陣被擠壓在較小區(qū)域,陣型被打亂,根本無法作戰(zhàn),大家都擠在一塊,眼睜睜的看著外圍的戰(zhàn)友被敵人砍殺卻無能為力,結果只能被人一層一層吃掉。發(fā)羅在帶領軍團向漢尼拔進攻時應該意識到這個擁擠的地區(qū)會破壞軍團的陣型,但他沒有。羅馬人的另一個弱點在于騎兵的軟弱。羅馬社會是不重視騎兵的,他們以加入步兵軍團為榮,充當騎兵的不少都是窮人,或者是外鄉(xiāng)人,或是同盟國騎兵,而且羅馬騎兵大部分則是騎馬的步兵,一個軍團只配備極少量的騎兵用于偵查,其經驗和防護,以及戰(zhàn)斗力都不是迦太基重騎兵的對手,當兩個不相等的對手互砍時,羅馬騎兵注定失敗。

戰(zhàn)役進程

內容簡介

迦太基士兵的還原圖

當戰(zhàn)役開始后,兩翼交鋒的騎兵即展開廝殺。波利比奧斯是如此形容當時情形的:“當左翼的西班牙與高盧騎兵進攻羅馬騎兵時,粗野的戰(zhàn)斗便接踵而來?!卞忍尿T兵很快便戰(zhàn)勝了右翼較弱的羅馬兵,并展開追擊。部份迦太基騎兵則由自軍左翼出擊,越過羅馬軍右翼,進入羅馬騎兵的后軍里。羅馬兵已變得分散,而迦太基人不斷攻進其內,對其展開包圍切割。當羅馬人進攻時,一陣熱西風夾雜著塵埃向羅馬軍隊迎面吹來,并阻礙了其視野。然而那陣西風吹來的塵埃并非主要因素,交戰(zhàn)雙方所做成的塵埃才最阻礙行軍視野。而漢尼拔在此前數天對羅馬人作出的襲擊使其得不到充足的食水供應亦對羅馬軍的表現造成影響。戰(zhàn)役部署

坎尼會戰(zhàn)場面

羅馬軍隊的基本單位是步兵百人隊,原先由一百名士兵組成,但是通常進入戰(zhàn)斗編隊的不過六十至八十人。兩個百人隊合為一個中隊。每個羅馬主要戰(zhàn)術組織(即軍團)中有三十個中隊。每個中隊在戰(zhàn)斗中排成一個小方塊隊,其正面為十四至十六人,縱深十人。但是,與希臘人與馬其頓人的更為密集的傳統(tǒng)方陣不同的是:在傳統(tǒng)方陣中士兵們并肩作戰(zhàn);而在羅馬方塊隊中士兵與士兵之間有1.5米左右的間隔。這樣一來,每個羅馬步兵可以輪圓了揮動其武器,長矛或長約30厘米的短劍。在實際激激戰(zhàn)中要保持這樣的間隔可不容易,這需要常年的訓練和戰(zhàn)地的經驗。但是這樣編隊的一個好處是一旦前排士兵力乏或負傷時,他們可以通過身后的間隔后撤,馬上就有一排生力軍上前補替他們。而且由于有間隙,隊形的變化比較靈活,對不同的地形的適應性比較好。

實戰(zhàn)時,三個中隊組成一個大隊,并排排開,約四百二十人。各中隊之間的間隔通常為50米。步兵大隊本身在軍團中又列成國際象棋方格隊形:羅馬軍團的傳統(tǒng)陣式由三條陣列構成,第一陣列四個大隊,第二、第三陣列各三個大隊。大隊與大隊之間的間隔約為三百六十碼,或者說相當于一個大隊正面的寬度。正如在中隊與大隊內部,前后排士兵可以替換作戰(zhàn),第二陣列大隊也同樣可以通過間隙向前推進替下第一陣列大隊,而第三陣列大隊又可以前移替下第二陣列大隊。第一陣列的士兵是戰(zhàn)斗經驗相對少的年輕士兵,他們的武器裝備是兩桿重型投槍,一把30厘米左右短劍和一個長方形的盾牌。同弓箭相比,羅馬士兵似乎更垂青重型標槍,羅馬式的重型投槍是由一根長長的尖銳的金屬槍頭和一個沉重的木桿組成。在15到20米的短距離上,重型投槍的穿透力和沖擊力是弓箭無法比擬的。對方的盾牌很容易被投槍穿透,即便持盾牌的敵人沒有受傷,但是如果盾牌上扎著一桿投槍,槍柄的重量會讓盾牌墜得無法端持。

當兩軍交戰(zhàn)時,三個陣列邁著整齊的步伐逼向敵人,在距離敵軍15米左右時,第一線的士兵暴風驟雨般投出他們的所有的投槍,然后手持盾牌沖向不知所措的敵軍,短劍上下翻飛。羅馬短劍在正常情況下無法刺穿鐵的或青銅的甲胄,然而牢固而又兩面開鋒的短劍對四肢卻有極佳的切割效果,短兵相接時能發(fā)揮出令人恐怖的威力。第二陣列是戰(zhàn)斗經驗相對豐富的年輕士兵,他們通常是羅馬軍團中最粗野最精壯的戰(zhàn)士,他們的武器裝備和第一線的士兵一樣也由投槍,短劍和盾牌所組成。當第一陣列的士兵抗不住了,精疲力竭地撤回第二陣列的空隙中時,第二陣列便替換上前,他們將投槍如雨般投向敵方后便以更凌厲的劍鋒和更瘋狂的砍殺發(fā)起第二波攻擊。站在最后的第三陣列是由身經百戰(zhàn)的最有經驗的老兵組成,他們手持盾牌和長矛,意志頑強,堅如磐石,構成軍團的最后支撐,如果第一第二陣列都支撐不住了,便可以滲透進起保護作用的第三陣列中,在老兵們的帶領下,再次向敵人反撲。

中下層指揮官對這種羅馬方陣早已爛熟于心,士兵們閉著眼睛也能聽從指揮,履行自己的職責。明天留一萬人守護大本營,55000名重甲步兵和9000名輕甲步兵一字排開,前后擺成三個陣列,6000名騎兵分成兩撥,用來保護側翼。而明天戰(zhàn)場的指揮權將由瓦洛斯行使。對此瓦洛斯早已急不可待了。然而不知為什么,保盧斯心里總有些忐忑不安,作為一個沙場經驗豐富的軍人和老牌政客,他的直覺告訴他,明天的戰(zhàn)斗將不會像大家想得那么簡單。但是瓦洛斯對保盧斯的過分小心卻是不以為然。不管從什么角度考慮他是在找不出可以擔心的理由。是的,瓦洛斯仔仔細細地推算過,跟迦太基的軍隊比起來,不管從人數,裝備,軍事技能還是士氣來說,羅馬人都遠占上風??墒?,瓦洛斯什么都考慮到了,卻忽視了一個人,他就是漢尼拔。

于此同時,位于河對岸的迦太基大本營的主帥帳中卻是靜悄悄的,漢尼拔正卷著披風躺在的地上,頭枕著盾牌,頭盔蓋在臉上。這是對物質和舒適要求極低的漢尼拔素來的休息方式,他那似乎永遠用不完的精力和對饑餓以及寒冷的超出常人的忍耐力讓他手下的士兵將其敬為神人。平時他每天只需要很短的睡眠時間,而今天晚上他一反常規(guī)地讓自己休息一整個晚上,他必須好好養(yǎng)精蓄銳,為明天的戰(zhàn)役做好最充分的準備。自從計劃這場決戰(zhàn)開始,漢尼拔已經許久沒有好好放松過了,好好睡一覺很有必要,但是他今天卻一點也睡不著,他決定一個人靜靜地把所有的細節(jié)再過一遍,雖然一切早已在下午的會議中布置好了。

戰(zhàn)役過程

大戰(zhàn)剛開始時的陣型

坎尼會戰(zhàn)中迦太基軍隊

漢尼拔站在較弱的中軍,擁踵的羅馬軍團開始失去了默契,各小隊間的隙縫開始變細。結果連拖展身手的空間亦沒有了。當羅馬中軍向著后撤的迦太基中軍的西班牙與高盧兵進攻時,忽略了迦太基兩側的非洲兵,結果反被其形成了新月形的包圍。與此同時,迦太基騎兵攻向羅馬中軍的后方,并對其完成包圍。這時漢尼拔的中軍已經如同一只大海碗,開始逼使兩側的羅馬軍向中央靠攏,而羅馬步兵亦越陷越深,漢尼拔于是在此決定性時刻,下令左右兩方原來靜止不動的非洲兵向中央的羅馬步兵進行合圍。結果將羅馬軍的兩翼皆趕進碗里去,這是早期的鉗形戰(zhàn)術的例子之一。當兩側的非洲兵向中央逼近時,羅馬步兵再沒有發(fā)揮的空間,并且被分割包圍,即使是逃亡的空間亦沒有。漢尼拔成功建立了包圍羅馬軍的人墻并且將羅馬軍集中殲滅。

波利比奧斯記述道:“當其被不斷切割,生還者被逼站在原地引頸就戮?!绷_馬三大歷史學家之一的李維這樣形容:“數以千計的羅馬士兵俯伏地上…部份還未戰(zhàn)死的羅馬士兵,其傷口被寒冷的晨風吹著,結果使其痛得醒了過來。但當其醒來時,滿地鮮血,遍地死尸,羅馬戰(zhàn)敗了。部分人發(fā)覺其頭部插入了泥土里,部份人成功挖開泥土,得以生還;部份人萬念俱灰,為自己與同伴挖掘墳墓;部份人再沒力量掙扎,被泥土活埋。”每分鐘大約有六百士兵被殺,直至夜幕低垂,這場血戰(zhàn)才終結。只有一萬四千名羅馬士兵成功逃脫(大部份人逃至最接近的城市卡流蘇門(Canusium))。在該天結束時,原來有八萬七千人的羅馬軍隊,只有約十分之一人生還。

坎尼會戰(zhàn)

自從兩年前他率領部隊翻越了阿爾卑斯山從意大利北部打得羅馬人措手不及以后,羅馬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已經被他親手打破。一連串的勝利使他,漢尼拔,一個年僅26歲的迦太基將領的兒子,已成為讓整個羅馬最恐懼的人。他回想起了自己的孩童時代,他那和羅馬打了一輩子仗的父親讓當時只有9歲的他在迦太基神廟中的摸著祭壇上的祭物對天起誓,永生將和羅馬不共戴天。而今天晚上,漢尼拔感到他的目標從未有過的近在咫尺。他決心這一次在戰(zhàn)場上徹底打垮羅馬軍。他對羅馬軍團的戰(zhàn)斗力了如指掌,而對自己部隊的實力也有非常清醒的認識。

和羅馬軍團相比,迦太基的部隊只能用寒磣來形容,說好聽點是雜牌軍,說難聽點是一幫烏合之眾。迦太基的商人與富有的農民們沒興趣也不愿意把歲月付諸戎馬生涯,故而迦太基的士兵絕大部分是從與其通商或被其戰(zhàn)敗的半開化部落中募來的。漢尼拔手下只有兩千五百名士兵(其中大部分是騎兵)為迦太基公民。其余兵眾來自許多非洲與南歐國家。迦太基軍隊中各部落沒有共同語言,所以命令和溝通很成問題,而且武器種類繁多,各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獨門兵器,戰(zhàn)法也各不相同。利比亞腓尼基人步、馬戰(zhàn)并用,善使重型長矛。這些非洲人是漢尼拔最信賴的部隊。西班牙步兵與騎兵的主要兵器是巨劍,于近戰(zhàn)時用以砍、刺。(直到近代,西班牙的鑄劍技術一直是歐洲最高的,和阿拉伯人的大馬士革劍有得一比)法國人的祖先高盧人披著一頭染成紅色的長發(fā),通常進行步戰(zhàn)。他們赤膊上陣,近戰(zhàn)時揮舞一把大砍刀,打起仗來不要命的特像李逵。來自巴利阿里群島的士兵是使用投石器的能手,飛石傷人,百發(fā)百中,有如水滸中的沒羽箭張清。非洲兵體格強壯,吃苦耐勞,個個是田徑高手,但是軍事技能差了點,他們光頭文身,打仗時用長槍與弓箭,有時也用長劍。漢尼拔的優(yōu)勢在重騎兵,伊比利亞人的戰(zhàn)馬力大體壯,在行軍中通常每匹能載兩人。在作戰(zhàn)時,一人留在馬背上戰(zhàn)斗,另一人則下馬步戰(zhàn),像現代的步坦協(xié)同作戰(zhàn)。

高盧人也有騎兵,但是戰(zhàn)斗力最強的還數來自眾多努米第亞部落的非洲騎兵。他們手持標槍與劍,左臂披一塊豹皮或獅皮作為護衛(wèi),幾乎光身于馬鞍之上。他們是無畏、不倦與善戰(zhàn)的斗士,大概也是全軍最為精銳的作戰(zhàn)力量。由于各自背景不同,所以漢尼拔麾下的部隊士氣也參差不齊,比如西班牙人和高盧人的立場就很動搖,當年加入迦太基部隊多半也是革命機會主義。除了多努米第亞部落的非洲騎兵,其他部落戰(zhàn)斗力只能算平平,利拜爾人和凱爾特人更是菜鳥,根本沒有作戰(zhàn)經驗。和人數上和質量上占壓倒性優(yōu)勢的羅馬人對拼的話,漢尼拔幾乎沒有勝算的機會,除非有奇跡發(fā)生。

傷亡人數

考彭斯戰(zhàn)役

坎尼會戰(zhàn)

雖然真實的傷亡人數可能永遠無法得知,但李維與波利比奧斯指出大約有四萬七千至七萬名羅馬士兵戰(zhàn)死,并有大約三千至四千五名羅馬士兵被俘。這包括羅馬軍隊的統(tǒng)帥、執(zhí)政官盧基烏斯·埃米利烏斯·保盧斯本人與兩位前任執(zhí)政官,兩位刑事推事,四十八位軍團將校里的二十九位,與八十位羅馬元老(當時羅馬元老院只有不到三百位成員,這個數字已包括了政府成員里的百分之二十六至三十)。另外有一萬名駐守兩個羅馬軍營地與鄰近村落的羅馬兵在翌日投降??偟膩碚f,本來的八萬七千名羅馬士兵里可能有超過七萬名被殺或投降-超過整體軍力的八成。另一方面,迦太基軍有一萬六千七百名士兵傷亡(主要為高盧與伊比利亞士兵)。陣亡人數大約為六千人,四千人為高盧士兵,一千五百人為伊比利亞與非洲士兵,其他為騎兵??偫ǘ裕麍鰬?zhàn)役的總傷亡人數大約為八萬人。

如果此數據屬實,坎尼會戰(zhàn)便是人類軍事史上單日死亡人數最高的戰(zhàn)役之一。這場戰(zhàn)役單日死亡人數較英國皇家空軍在兩次大戰(zhàn)里所陣亡的飛行員總數為多。此外,其亦較一次大戰(zhàn)里巴雪戴爾戰(zhàn)役(BattleofPasschendaele)四個月的總死亡人數為多。不計其他破壞,這場戰(zhàn)役的死亡人數為整個二次大戰(zhàn)里美軍總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此外公元前單日殺傷記錄最高的戰(zhàn)役當屬發(fā)生于坎尼戰(zhàn)役十一年后的,中國楚漢戰(zhàn)爭時期的彭城之戰(zhàn)(前205年),死亡人數超過二十萬。

戰(zhàn)役影響

這是此所未有的,在堅固的城墻保護下,人們從沒這樣的驚慌,我不應嘗試去描述這情況,或將該事實詳細記錄…這從未受過傷的心靈在一時間受到多重打擊。根據報告,兩個執(zhí)政官的其中一位與其軍團皆告覆亡,這里再沒有任何羅馬軍營、將軍,或任何生還的軍兵;阿普利亞、薩謨奈,差不多全部意大利皆在漢尼拔腳下。

—李維,元老院對于戰(zhàn)敗的反應

在會戰(zhàn)后的一段日子里,羅馬人變得亂作一團。其于意大利半島里最強大的軍隊被殲滅了,剩下的部隊卻嚴重地士氣低沉,而僅余的執(zhí)政官完全不被羅馬人所信賴。這對羅馬人來說是軍事上的大災難。羅馬人在此外宣布了一個全國哀悼日,因為每一位羅馬人皆有親友在此役里陣亡。羅馬人甚至絕望至依靠人祭,以祈求扭轉局勢,其將少數奴隸殺死并將其埋葬在公共集會場地。

漢尼拔繼特雷比亞戰(zhàn)役與特拉西梅諾湖會戰(zhàn)后在此役里再度獲勝,并將相當于八個羅馬軍團的部隊殲滅。在三場戰(zhàn)役里,羅馬人共損失了五分之一的十七歲以上成年公民(接近羅馬可供使用的人力的兩成)。此外,此役使得南意大利各邦國均震攝于漢尼拔之軍威之下。在此役后,希臘化的南部各城邦,包括卡普亞與他林敦此兩個意大利南部最大的城邦均背叛羅馬而轉投漢尼拔之下。正如波利比奧斯所述,“若想得知坎尼會戰(zhàn)戰(zhàn)敗有多么的嚴重,可以由羅馬同盟的背叛看出;在戰(zhàn)役前,各盟友均忠貞不二,但在戰(zhàn)敗后,無法再信任羅馬人的威力,因而背叛了羅馬?!蓖?,西西里的希臘城邦發(fā)生起義,反抗羅馬的政治控制,而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則出兵支持漢尼拔,對羅馬發(fā)動了第一次馬其頓戰(zhàn)爭。此外,漢尼拔亦與西西里島上最重要的城邦,敘拉古的新任國王希耶隆尼莫斯締結盟約。

雖然此役為軍事史上的一場大捷,但是迦太基軍的運氣在此戰(zhàn)已達至最高峰,后再無法獲得戰(zhàn)略優(yōu)勢。盡管羅馬人損失了大量資源,失去了很多盟邦,并要面對馬其頓與敘拉古的入侵,漢尼拔軍隊在數字上與物質上均不足以攻擊羅馬本城。于是,其選擇了與羅馬元老院磋商一份條款適中的和約。盡管羅馬軍面對其攻擊多次戰(zhàn)敗,羅馬元老院拒絕了其和議,并再度建立一支陸軍以守衛(wèi)意大利,與一支陸軍進攻迦太基在西班牙的陣地。

歷史重要性

影響

坎尼會戰(zhàn)在羅馬軍事結構上占有一個重要席位,并使得羅馬共和國軍隊作出了戰(zhàn)略重整。在坎尼,羅馬陸軍組成了與希臘方陣雷同的陣勢,這使其容易陷入漢尼拔的設計里,因為其缺乏靈活調遣的能力,所以較易被迦太基騎兵從后包圍。此外,羅馬法律限制了兩位執(zhí)政官的最高命令權,逼使其權力必須輪著執(zhí)行,使其缺乏戰(zhàn)略彈性。雖然有這么多不足,但在坎尼會戰(zhàn)后數年內,羅馬人成功針對這些弱點作出大幅度改善。首先,其對方陣作出改革,將方陣分為很多細少的分隊,每個分隊可獨立移動,靈活性高。在其后的伊利帕戰(zhàn)役與札馬戰(zhàn)役里,第二連隊(principes)于第一連隊(hastati)背后組成,在第一連隊跟敵人用短劍交鋒后,如果戰(zhàn)況不利,第二連隊前進接敵,第一連隊則從第二連隊之間的空隙(正好也是一個連隊的正面寬度)退到后方重整-這樣的編排充滿彈性與機動性。

此外,因應戰(zhàn)爭需求,羅馬人最終制定了一套統(tǒng)一的指揮系統(tǒng)。在經過數次政治實驗后,大西庇阿被任命為大將軍,并統(tǒng)率了全羅馬在非洲的軍隊,這個頭銜與權力維持至戰(zhàn)爭終結。這個安排可能違反了羅馬共和國的憲法,但是就如戴布流克所述,“軍隊內部改革使得其軍事潛力大增”,而此役更使得羅馬軍團編制上限形同虛設,

但亦預兆了羅馬共和體制的衰敗。在坎尼會戰(zhàn)后,羅馬軍隊逐漸邁向專業(yè)化:在扎馬戰(zhàn)役里,大西庇阿的軍隊主力是由在西班牙與迦太基軍交戰(zhàn)近十六年的退伍軍人組成,而其亦被證明了是一支超級強大的軍事力量。

位置

坎尼會戰(zhàn)因為漢尼拔出色的戰(zhàn)術與其在羅馬軍事史上占極其重的席位而聞名于世。這戰(zhàn)役對羅馬所造成的重創(chuàng)程度是往后一世紀所未嘗見的,直至阿勞西奧戰(zhàn)役。就如軍事史學家道奇(Theodore Ayrault Dodge)所述:“在古代極少的戰(zhàn)役可以像坎尼會戰(zhàn)般以技術取勝,漢尼拔憑技術取得了一切的優(yōu)勢。其西班牙與高盧兵以階梯形列陣,使敵軍逐步陷入包圍,這完全是戰(zhàn)爭的藝術。其以非洲兵在側翼對羅馬軍進逼,使其混亂,更值得稱贊。整場戰(zhàn)役,站在迦太基的立場上看,是完美無缺的,在戰(zhàn)爭史上幾無可匹敵者”。而威爾杜蘭亦記載道:“這是前所未有的指揮藝術的典范,亦影響了往后兩千年的軍事戰(zhàn)術”。

漢尼拔的在坎尼會戰(zhàn)里使用的雙重包抄戰(zhàn)術被視為史上最偉大的戰(zhàn)場調遣戰(zhàn)術,亦是西方世界里首次成功使用鉗形戰(zhàn)術的人。

坎尼模式

坎尼會戰(zhàn)聞名之處除了其對羅馬軍隊所造成的重創(chuàng)外,亦有著現代戰(zhàn)爭里所難以達成的煙滅戰(zhàn)略。二次大戰(zhàn)里著名的盟軍統(tǒng)帥艾森豪威爾這樣寫道:“如果情況容許的話,每一個將軍都尋求在戰(zhàn)場上完勝對方,漢尼拔在坎尼會戰(zhàn)的完勝使得“坎尼”成為完勝的代名詞,在世界各軍事學院均被詳細研讀。將敵方完全包圍并且殲滅的念頭,使得在近一個世紀里(包括腓特烈大帝與小毛奇),眾名將皆欲嘗試重新創(chuàng)造一次自己的‘坎尼’?!?/p>

舉例來說,第一次海灣戰(zhàn)爭的聯軍總指揮史瓦茨柯夫將軍,曾經研讀過坎尼會戰(zhàn)并將漢尼拔的戰(zhàn)術成功運用在地面戰(zhàn)役里,結果大敗伊拉克軍隊。

漢斯·戴布流克的研究指出坎尼會戰(zhàn)對現代德國軍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對德意志帝國陸軍參謀總長施里芬影響甚大,以其名命的施里芬計劃正是漢尼拔的雙重包抄的戰(zhàn)略制定。其認為坎尼模組應可在二十世紀重現:“一場完勝的戰(zhàn)役可以在今天重現,只要參考漢尼拔在上古時所作出的調配便可。進攻的重點不應是敵方的前鋒;武器與兵力不應集中在敵方的前鋒;重點應是使其側翼崩潰。翼鋒應對敵軍進行壓逼,并以背后攻擊以完成合圍……”施里芬其后發(fā)展了一系列實作性的戰(zhàn)術指導文章,并被翻譯與結集為《坎尼》這文集。

后續(xù)

坎尼會戰(zhàn)

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期間,率領軍隊從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北部,在特拉比亞戰(zhàn)役(公元前218年)、特拉西梅諾湖戰(zhàn)役(公元前217年)和坎尼戰(zhàn)役(公元前216年)中擊潰羅馬人??材釕?zhàn)役之后,羅馬人拒絕與漢尼拔發(fā)生正面沖突,并逐漸奪回意大利南部的要塞。

公元前204年,羅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領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jié)h尼拔回到非洲。

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于扎馬戰(zhàn)役擊敗漢尼拔。

戰(zhàn)后,公元前196年漢尼拔成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幫助迦太基從戰(zhàn)爭的瘡痍中恢復。

公元前195年,羅馬人迫使?jié)h尼拔被驅逐。漢尼拔出走東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國。

直到公元前189年,羅馬打敗安條克,并要求引渡漢尼拔,漢尼拔逃到小亞細亞北部的比提尼亞王國。

即使如此,羅馬人仍然不放心漢尼拔,一直爭取把他引渡到羅馬受審,漢尼拔在公元前182年服毒自盡。

軍史影響

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這次會戰(zhàn)是一場完美的戰(zhàn)術展示,也是戰(zhàn)爭中“坎尼模式”的開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占有人數優(yōu)勢的羅馬軍團被人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吃掉;而迦太基將軍天分則被充分證明--------他對騎兵的熟練運用、兵種的合理搭配、戰(zhàn)機的把握能力,使他無愧于“西方戰(zhàn)略之父”的光榮稱號。

戰(zhàn)略研究

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間,羅馬與非州北部的迦太基為爭奪西地中海霸權進行了長期的戰(zhàn)爭,史西地中海霸權進行了長期的戰(zhàn)爭,史稱“布匿戰(zhàn)爭”(當時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人),在這場延續(xù)100多年的戰(zhàn)爭中,以第二次和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戰(zhàn)爭一開始,漢尼撥即以驚人的膽略定下了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從陸地進軍意大利的戰(zhàn)略。公元前218年4月,漢尼撥率領9萬步兵、1.2萬騎兵和37頭戰(zhàn)象,從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出發(fā),沖破重重艱難險阻,于9月末越過了阿爾卑斯山,到達北意大利平原。羅馬人措手不及,被漢尼撥連續(xù)擊潰。在敲開意大利的北大門后,漢尼撥繼續(xù)揮軍南下,趨向亞德里亞海岸,以便打擊羅馬人的后方。

公元前216年春,漢尼撥攻占了意大利南部的坎尼城??材崾橇_馬的重要糧倉,如果失去坎尼城,羅馬將陷入更大的困境。因此,羅馬決心全力奪回。是年8月2日,在坎尼城附近的平原上,漢尼撥與羅馬進行了一場著名的戰(zhàn)役,史稱坎尼會戰(zhàn)。這次會戰(zhàn),羅馬將所有的部隊,即步兵8萬,騎兵6000全部投入;迦太基軍投入了4萬步兵和1.5萬騎兵。從力量對比來看,羅馬軍占絕對的優(yōu)勢,這個優(yōu)勢體現在步兵數量上,而迦太基軍則在騎兵數量上占有明顯優(yōu)勢。

羅馬軍的陣勢是:步兵在中央,騎兵分在兩翼。步兵排成70列,分左、中、右三路,以重裝步兵放在陣形中心,每列之間有一定距離。騎兵放在步兵的的左右兩翼:右翼是羅馬公民組成的少數騎兵,左翼為意大利聯盟的騎兵。整個隊形突出深度,其優(yōu)點在于以重裝步兵的強沖擊力來突破對方的陣線。羅馬執(zhí)政官發(fā)羅指揮右翼,另一位執(zhí)政官鮑魯斯指揮中路,塞維利阿指揮左翼,每個指揮官都精選1000騎兵作為機動部隊,以便必要時出擊。

,漢尼撥把自己的部隊列成半月形:左右兩翼是主力,由騎兵和重裝步兵組成;將步兵突出配置于中央,前弱后強,中央兵力最弱。這樣,迦太基軍的整體陣形呈“凸”字行,凸面向著敵方。漢尼撥的用意,是以突出的步兵引誘羅馬軍主力集中攻擊于此,將其誘人己方陣內,再以兩翼的強勁騎兵和重裝步兵首先殲滅羅馬軍的兩翼騎兵,然后迂回到敵陣之后,形成前后夾擊之勢。漢尼撥親自指揮中央一路,他的外甥漢諾指揮右翼,他的弟弟瑪哥指揮左翼。另外,漢尼撥還精選了3000騎兵放在身旁,作為后備力量。同時,漢尼撥令500輕裝士兵攜帶長矛、盾和短劍,準備執(zhí)行假投降任務。漢尼撥還對坎納的天氣規(guī)律作了詳盡的了解,掌握了中午時分一般有強勁東南風的情況,據此,他將各路方陣面向西北展開,以便充分利用自然力的有利因素。為了切斷敵人的退路,漢尼撥派遣一支精銳部隊埋伏在敵陣后方的樹林里,以便在風起時從后面打擊敵人。

待迦太基軍擺陣完畢,羅馬軍主帥瓦羅針對敵方兩翼強,中間弱的陣勢,臨時將自己的陣勢作了一番調整,縮小正面,加大縱深,增強中央方陣的力量,企圖以絕對優(yōu)勢一舉擊垮漢尼撥的中央方陣。這一調整正中漢尼撥的心意,羅馬軍主力也因縮小了相互間隔而無法靈活戰(zhàn)斗。

決戰(zhàn)前,雙方指揮員騎著馬來回鼓勵他們的將士。發(fā)羅要他的將士們牢記堂上的雙親和兒女,要為自己的生存而戰(zhàn)。漢尼撥則鼓勵他的將士們不要忘記昔日的光榮,要為榮譽而戰(zhàn)。

公元前216年8月2日上午9時,軍號吹響,雙方的步兵發(fā)出一片吶喊聲,弓箭手、投石手和投射手相互投射“子彈”,會戰(zhàn)開始了!羅馬步兵首先向敵陣中心部分發(fā)起攻擊,猛攻迦太基軍的突出步兵。按照預定方案,迦太基軍的中央方陣徐徐收縮,致使左、右、中各個方陣變成了“凹”字形陣勢。發(fā)羅見狀,以為敵軍方陣已力不能支,遂指揮主力發(fā)動更猛烈的攻擊。結果,羅馬的步兵由兩側向中央匯合進攻,隊伍越來越長。此時,迦太基軍的500名輕裝步兵突然“投降”了羅馬軍,羅馬軍收繳了他們手中的長矛和盾牌后,將這些“降兵”安置在陣形后方。發(fā)羅看到敵軍的“降兵”,又看到敵軍的中央方陣正在繼續(xù)“敗退”,以為這場會戰(zhàn)的關鍵時刻已到,便將預備隊全部投入了戰(zhàn)斗。

漢尼撥是一個掌握戰(zhàn)場火候的老手,他見時機成熟,在自己中央方陣被突破之前,命令步兵從側面出擊,使羅馬軍的中央方陣陷于被動。同時,漢尼撥下令左右翼的步騎一起出擊,從兩翼包圍敵人。漢尼撥左翼的重裝騎兵勢如破竹,迅速擊垮羅馬軍右翼的騎兵,然后分兵一路迂回敵后,直撲羅馬軍左翼騎兵的側后,羅馬軍的左翼騎兵經不住對方優(yōu)勢騎兵的前后夾擊,迅速潰逃。漢尼撥立即向伏兵發(fā)出戰(zhàn)斗信號,埋伏在樹林中的迦太基軍隊,迅速從后面包抄過來,切斷了敵人的退路,形成了對羅馬軍的包圍之勢。羅馬人四面受敵,陣勢大亂。迦太基騎兵初戰(zhàn)得手后,以一部追擊逃散的敵方騎兵,余部配合步兵合圍羅馬步兵。

戰(zhàn)至中午時分,果然刮起了東南強風,只見黑云滾滾,風沙彌漫,面向東南的羅馬步兵被風沙吹得兩眼流淚,無法觀察敵方行動,而迦太基士兵借助風力,投射出又遠又猛的石頭和箭矢。羅馬步兵雖眾,此時已擠成一團,攻無力,退無路,陷入束手待斃的絕境中。與此同時,那500名迦太基“降兵”也趁勢作亂,拔出暗藏的短劍從后往前沖殺。這一戰(zhàn)從上午9點開始,一直殺到日落,只殺得天混地暗,陰風慘慘。最后,羅馬軍幾乎全軍覆沒,6萬名將士遺尸疆場,1.8萬名官兵成了迦太基軍的俘虜,執(zhí)政官鮑魯斯和指揮官塞維利阿戰(zhàn)死,只有瓦羅率少數殘部逃跑。而迦太基軍僅傷亡2600人。

戰(zhàn)役結果分析

title

坎尼戰(zhàn)役以后,發(fā)羅逃回羅馬,受到社會各界代表的嘉獎,感謝他在最黑暗的時刻沒有對羅馬失去信心。此后發(fā)羅連續(xù)擔任執(zhí)行執(zhí)政官,一直活躍在戰(zhàn)場上,并在戰(zhàn)后代表羅馬出使馬其頓和迦太基,顯然仕途并未受到坎尼戰(zhàn)役的影響。波利比烏斯對發(fā)羅最嚴厲的指責,大概是他沒有跟保盧斯一起戰(zhàn)死沙場,卻選擇了逃跑。這個指責顯得意氣用事,因為在當時大廈將傾的情況下,繼續(xù)斗爭需要莫大的勇氣和信念。保盧斯并非沒有機會逃生,他選擇戰(zhàn)死沙場其實無異于逃避責任。俗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跟發(fā)羅一道逃出來的羅馬貴族中,還有一位年僅二十歲的青年,此人便是日后擊敗漢尼拔的羅馬戰(zhàn)神西庇阿。

這場以迦太基人大勝而告終的戰(zhàn)役給羅馬軍事力量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然而與之相比,它給羅馬人心靈上造成的打擊卻更為慘痛。羅馬人無論如何也想不通一個泱泱大國如何敗在這樣一個蠻夷的雜牌部隊手中,而且敗得那么難看。同樣的心情恐怕大清帝國的臣民們在甲午海戰(zhàn)之后也曾體會到過。雖然歷史的車輪在坎尼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但是它并沒有停止它的前進,世間之變故實在難以令人預料,坎尼的戰(zhàn)果沒有給漢尼拔帶來最終的勝利,而羅馬人卻在失敗中學得了教訓,調整了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從而最終扭轉了局面??杀氖牵忍慕y(tǒng)治者們唯恐漢尼拔尾大不掉、功高震主,便忙著自毀長城,到最后漢尼拔是被自己人逼迫服毒自殺,而迦太基依舊沒有逃脫羅馬人的報復,最終亡國,迦太基也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

戰(zhàn)爭評價

坎尼戰(zhàn)爭是漢尼拔在戰(zhàn)爭指導上最杰出的杰作之一,被稱之為軍事藝術上無與倫比的典范。在西方國家的詞匯中“坎尼”成了圍殲戰(zhàn)役的代名詞。無論在中方還是西方,漢尼拔是軍事上的奇才,并且至今影響著我們。

戰(zhàn)爭相關瑣事

因為戰(zhàn)術上的相似性,考彭斯戰(zhàn)役往往被稱為“美國的坎尼會戰(zhàn)”。

在坎尼會戰(zhàn)里生還的羅馬軍隊在其后被重組為兩個軍團,并被派往西西里島繼續(xù)余下的戰(zhàn)爭,以作為其于坎尼會戰(zhàn)里恥辱地戰(zhàn)敗的懲罰。

在鮑羅斯臨死前,其說道:“告訴羅馬的長老,加強羅馬的城防,并嚴密防守…告訴費邊,鮑羅斯現在仍然生存,但即將就義,并警誡其勿忘此教訓。而我則寧愿戰(zhàn)死沙場亦不愿在執(zhí)政官任期完結后再度被告,又或與發(fā)羅一起被告,以免以歸罪于別人來還自己清白?!睘榱讼蛴⒂碌孽U羅斯致敬,漢尼拔將其以正式儀式下葬。

坎尼會戰(zhàn)后,漢尼拔的軍官們皆欲向羅馬進軍。但漢尼拔在缺乏攻城器具或其他配套設備時,拒絕了這要求。這使得其騎兵統(tǒng)帥瑪哈巴爾傷心欲絕,并寫道:“漢尼拔懂得如何獲取勝利,可卻不懂的如何利用勝利。”

部份留守軍營的羅馬軍隊在會戰(zhàn)后成功撤退,退往卡流蘇門。而其中一人,即大西庇阿,就是在日后的扎馬戰(zhàn)役里大敗漢尼拔的將軍。

除了物質的戰(zhàn)敗外,羅馬亦受到形像上的損失,并創(chuàng)傷了其威信。漢尼拔在羅馬人尸體上收集了超過二百雙金戒指,并將其送往迦太基以證明其勝利;這些收集品傾倒在迦太基元老院門前,而這些金戒指在羅馬是極上等人才可配戴的。

根據普魯塔克所述,漢尼拔在會戰(zhàn)里是伴隨其部下將領前進的,有一位迦太基將軍,名為吉士高,面對羅馬大軍時感到驚怕,并對漢尼拔說,羅馬大軍的數量很驚人,漢尼拔便回應道,“有一件事更驚人,不過閣下沒留意?!奔扛呦氩煌ㄊ鞘裁?,漢尼拔接著道,“就是這里并沒有一位名叫吉士高的將軍?!边@使吉士高感到錯愕與難堪,而漢尼拔這個不預期的回應同時使所有迦太基將領皆大笑起來,并在沖下山丘時對所有遇到的人說同一番話。

坎尼在日后諾曼入侵梅佐喬諾時亦發(fā)生了兩場大戰(zhàn)。在1018年,諾曼人與其倫巴底主人,在坎尼附近被拜占庭帝國的意大利總督打敗。但在1041年,拜占庭另一位意大利總督在同一位置反被諾曼人所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