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1930年12月2日,盧永根出生于香港,原籍廣東花都。
1936年開始入讀香港粵華中學附屬小學,接受到較好的教育。
1941年,香港淪陷,讀小學六年級的盧永根被送回廣州鄉(xiāng)下避難。
1947年12月,盧永根參加工作。
194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9月進入廣州私立嶺南大學農學院學習。
1952年11月,由于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嶺南大學農學院和中山大學農學院合并為華南農學院,盧永根也隨之成為華南農學院大四的學生。
1953年8月,從華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yè)。畢業(yè)后留校,先后擔任作物遺傳育種學的助教(1953年~1959年)、講師(1959年9月~1962年)。
1955年8月,參加教育部委托北京農業(yè)大學舉辦的全國作物遺傳育種進修班(至1957年7月)。
1962年,進入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工作,擔任丁穎院長的秘書、科研助手(至1965年)。
1965年,繼續(xù)在華南農學院農學系工作,擔任講師、副教授(1978年11月~1983年5月)、教授(1983年5月晉升)。
盧永根演講圖片
1978年8月,公派往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進修(至1979年2月)。
1979年3月,擔任華南農學院農學系副主任(至1983年10月)。
1980年11月,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前往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至1982年5月)。
1983年11月,擔任華南農業(yè)大學校長(至1995年5月)。
1986年7月,被批準為博士生導師(全國第3批)。
1993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8年3月1日,被選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
2019年8月12日4時41分,盧永根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
獲得榮譽
1993年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 |
1997年 | “南粵杰出教師”特等獎 | |
1998年 | 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 |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 |
1998年 | 全國模范教師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2017年10月 | 全省教育系統(tǒng)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 | 中共廣東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 |
展開表格主要成就
科研領域科研綜述
盧永根于20世紀60年代初研究稻作遺傳資源,劃分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tài)型和氣候生態(tài)型。70年代后,從事水稻遺傳學的研究。根據(jù)矮生性遺傳方式和等位關系,把中國主要秈稻矮源分為2類4群。對水稻的質核互作雄性不育性進行基因分析,發(fā)現(xiàn)它們的育性恢復基因是相同的Rf1和Rf2。Rf為不完全顯性,有劑量效應。栽培稻的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最少由6個基因座的花粉不育基因控制,提出“特異親和基因”的新概念。首次建立原產(chǎn)中國三個野生稻種的粗線期核型。
學術論著
截至2016年12月,盧永根已出版專著2部(同別人合作),譯著1部,在中國國內外發(fā)表科學論文150多篇。
盧永根. 關于我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和演變問題[J]. 生物學通報, 1965(5):3-5.
盧永根圖片
盧永根. 栽培植物的起源和農作物品種資源[J]. 植物學雜志, 1975(3):25-28.
盧永根. 水稻初級三體及其在遺傳研究上的應用[J]. 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 1980(2).
盧永根, Neilrutger J. 水稻(Oryza sativa L.)誘導胞核雄性不育突變體的細胞學觀察[J]. 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物學 農學 醫(yī)學 地學), 1984, 14(4):322-331.
Lu Y G, Rutger J N. Anther and pollen characteristics of induced genetic male sterile mutants in rice (Oryza sativa L.)[J]. Environmental & Experimental Botany, 1984, 24(3):209-218.
盧永根, 萬常炤, 張桂權. 我國三個野生稻種粗線期核型的研究[J]. 中國水稻科學, 1990(3).
盧永根, 張桂權. 特異親和基因及其在雜交水稻育種上利用的設想[J]. 福建稻麥科技, 1992(1):1-4.
盧永根, 駱世明. 中國農業(yè)發(fā)展的生態(tài)合理化方向[J].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fā)展, 1999(2).
盧永根, 馮九煥, 劉向東, et al. 水稻(Oryza sativa L.)花粉及花藥壁發(fā)育的超微結構研究[J]. 中國水稻科學, 2002, 16(1):29-37.
承擔項目
2000.1-2002.12 | 栽培稻雜種不育性的細胞學及分子細胞學研究 |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 課題主持人 |
2002.1-2004.12 | 栽培稻雜種不育的分子細胞學基礎 | 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基金項目 | 課題主持人 |
2002-2007 | 普通野生稻遺傳多樣性的研究 | 廣東省農業(yè)廳項目 | 課題主持人 |
2003.1-2005.12 | 利用倍性不對稱雜交創(chuàng)建特異新種質 |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 課題主持人 |
2007.1-2010.12 | 廣東高州普通野生稻有利基因的發(fā)掘與利用研究 | 國家基金-廣東省聯(lián)合基金重點項目 | 課題主持人 |
展開表格科研成果獎勵
2003年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人才培養(yǎng)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年華南農業(yè)大學校長。擔任校長期間,他頂住壓力,破格晉升“華農八大金剛”,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yǎng)的新格局。1987年,學校面臨著人才斷層的困局,職稱評定上論資排輩的風氣又很重。為給有能力有作為的年輕人拓展廣闊天地,1986年年底,盧永根專程到北京向原農牧漁業(yè)部部長、黨組書記何康請示。得到批準后,華南農業(yè)大學在全國率先打開人才培養(yǎng)新格局。
盧永根院士發(fā)言
盧永根仔細閱讀每個人的檔案,通過談話考察每個人的品質,經(jīng)系、校兩級學術委員會不記名投票,再將材料寄到校外進行專家評審。這樣破格晉升了8名中青年學術骨干,其中5人更是由助教直接晉升為副教授。
20世紀80年代末,學校發(fā)展落后,盧永根四處籌措資金,用于發(fā)展多學科和重獎人才。為表彰辛朝安教授團隊對獸藥開發(fā)所作的貢獻,他撥出10萬元高額獎勵。為讓優(yōu)秀學者劉耀光安心,他多方籌措經(jīng)費,為其建立專門實驗室。
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正是深諳這個道理,盧永根將廣納英才、人盡其才,作為他在華南農業(yè)大學校長13年任期中需要抓緊抓好的第一要務。上世紀80年代,華南農大出現(xiàn)人才斷層,職稱評定論資排輩等陳規(guī)陋習讓青年學者梯隊遲遲難以壯大。
針對這種局面,盧永根大刀闊斧在人才選拔和管理體制上進行改革。一批年富力強、能力突出的年輕人才獲得破格晉升機會。后來成為華南農大科研中堅力量的“八大金剛”,就是在盧永根主導的這場改革中完成了職業(yè)生涯最為重要的“龍門一躍”,其中5人甚至從助教直接升為副教授。除此之外,盧永根多次通過書信等形式“三顧茅廬”,最終為華南農大延攬了包括劉耀光、溫思美、彭新湘等在內的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
工作圖片
為人才拓寬成長空間還不夠,還要讓他們有更多切切實實的獲得感,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科研條件和工作環(huán)境。辛朝安教授團隊在獸藥研發(fā)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盧永根一下?lián)艹?0萬元作為獎金。在30年前,這還是個“天文數(shù)字”。劉耀光是盧永根的學生,為了能夠使其安心科研,盧永根破例為他建了一座專門實驗室。通過大膽改革體制機制進而激發(fā)廣大科研人員的創(chuàng)新熱情和科研成果轉化的市場活力,這樣的理念在華南農大深深扎根,并孕育出以“溫氏模式”為代表的產(chǎn)學研結合成功經(jīng)驗。
社會任職
1986年—2002年 | 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及召集人 |
1988年2月—1991年2月 | 澳大利亞國際農業(yè)研究中心(ACIR)理事會理事 |
1992年—1995年 | 中國—歐共體農業(yè)技術中心顧問委員會中方委員 |
1992年—1998年 | 第二屆、第三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
1996年—2002年 |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
展開表格人物影響
3501次播放07:55“布衣院士”盧永根:患重病卻捐款880萬,勤儉愛國奉獻一生!2396次播放03:132017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 盧永根——87歲院士畢生積蓄捐教育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
2017年,盧永根因罹患癌癥,他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捐贈給華南農業(yè)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于獎勵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忠誠于教學科研的青年優(yōu)秀教師和支持開展學術交流。
遺體捐獻
患病前,盧永根就辦理了遺體捐獻卡,愿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yī)學科研和醫(yī)學教育事業(yè)。
人物評價
“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們心里”。(《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盧永根的頒獎詞)
“從教半個世紀,你立德樹人,播撒春雨育桃李滿天下;治學六十余載,你求知求真,澆注汗水寫稻種新篇章。入黨七十年,你傾其所有許黨報國,用初心不改彰顯家國情懷;恭儉一輩子,你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用時光沉淀洗滌名利塵埃”。(第九批“南粵楷?!鳖C獎詞)
盧永根在水稻遺傳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進展。(科學網(wǎng)評)
盧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其相關研究被學界認為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系統(tǒng)的新認識,在理論上有所創(chuàng)新,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光明網(wǎng)評)
盧永根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研究領域包括稻的遺傳資源、水稻的經(jīng)濟性狀遺傳、稻的雄性不育遺傳和栽培稻的雜種不育性遺傳等方面。
盧永根同志是我國著名農業(yè)科學家、作物遺傳學家。他對黨、對祖國無限熱愛,毅然放棄香港的優(yōu)渥生活,把畢生精力都獻給祖國的農業(yè)科學和教育事業(yè)。他學高德馨、治學嚴謹,滿腔熱情投身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廉潔奉公、甘為人梯,擔任華南農業(yè)大學校長12年間,大刀闊斧推動改革,不拘一格選人用人,從不為自己和親人謀取特殊照顧,深受師生的崇敬愛戴。他一生恭儉、淡泊名利,將一輩子省吃儉用攢下的880余萬元全部捐獻給學校,并在去世后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yī)學科研事業(yè),用模范行動踐行了“把一切獻給黨和祖國”的初心誓言,彰顯了共產(chǎn)黨人的高尚情操。(中共中央)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師司:盧永根同志艱苦樸素、為助教勵學無私奉獻,始終堅持共產(chǎn)黨員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作風,求真務實、勤儉質樸,是一位情操高尚的師德模范,被譽為“布衣院士”。他對自己近乎苛刻地節(jié)儉,卻將積蓄880多萬元無私捐贈學校,設立教育基金;將祖?zhèn)鲝V州市花都區(qū)的兩家商鋪贈與當?shù)亓_洞小學作為永久校產(chǎn);他逝世后,家屬遵其遺愿,將他遺體捐獻給醫(yī)學研究和醫(yī)療教育事業(yè)。盧永根同志至信至誠為教育事業(yè)傾獻畢生心力,充分展現(xiàn)了一名新時代人民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崇高品格和價值追求。[4]
人物事件
1952年,作為華南農學院的首批學生,他在這里遇到了中國著名農業(yè)科學家、教育家丁穎先生。踏著老師未竟的步伐,他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后來逐步擴充到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這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2000年前后,盧永根和學生們根據(jù)文獻,前往廣東高州、佛岡、遂溪、博羅、惠來等地搜集資源。野生稻多分布在山頂、水澤等人跡罕至之處,許多地方只能徒步。彼時盧永根已是七旬老人,體力不支,可仍堅持要去現(xiàn)場,于是學生們架著他,慢慢往上爬。
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帶領團隊研究水稻的雜種不育性,并和助手張桂權一起提出了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概念,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yè)界認為是目前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tǒng)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年華農校長。其間,他打破學校面臨的人才斷層困局,給有能有為的年輕人拓展了廣闊天地。作為一名老黨員、老教師,盧永根同樣以他的一腔愛國之情去教育和感染他的研究生、青年教師和出國學習訪問的學者。在盧永根的一再書信動員下,劉耀光最終于1996年回到華農,潛心科研,大有建樹。而包括溫思美、彭新湘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也正是在他的感召下,放棄國外的優(yōu)渥生活,回到祖國,來到華農,成長為各自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
2017年3月,盧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賓教授將畢生積蓄合計880余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yè)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于扶持農業(yè)教育事業(yè)。這是華農建校108年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3]
時代楷模2019年11月15日,中央宣傳部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fā)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狈Q號。
盧永根是華南農業(yè)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2019年8月12日,因病在廣州逝世。他信念堅定、忠誠如山,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斗,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他獻身科研、勇挑重擔,畢生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第一線,為國家農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是一位杰出的農業(yè)科學家。他立德樹人、鞠躬盡瘁,長期奮戰(zhàn)在高等農業(yè)教育最前沿,關愛和支持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了一大批高水平現(xiàn)代農業(yè)專家,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始終堅持共產(chǎn)黨員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作風,將積蓄880多萬元捐贈出來設立教育基金,將遺體捐獻給醫(yī)學研究和醫(yī)療教育事業(yè),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曾榮獲“最美奮斗者”“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2]
近一段時間,盧永根的先進事跡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干部群眾普遍認為,盧永根的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為黨和人民事業(yè)奮斗終身、獻出一切的家國情懷,是新時代“四有”好老師和知識分子楷模。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表示,要深入學習盧永根信念堅定、至誠報國,開拓創(chuàng)新、勤奮耕耘,勇?lián)厝?、甘為人梯,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和高尚情操,大力弘揚愛國奮斗奉獻精神和忠誠執(zhí)著樸實品格,建功立業(yè)新時代,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時代楷?!卑l(fā)布儀式現(xiàn)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追授盧永根同志“時代楷?!狈Q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盧永根先進事跡的短片。
后世紀念
2019年11月10日,華南農業(yè)大學迎來110周年校慶。學校院士廣場上,盧永根的雕像前又多了不少鮮花。人們用這種方式表達對這位華農功臣的深深懷念和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