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 劉熙載是中國清代的一位重要文藝理論家和語言學家,他的理論貢獻在當時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他的理論思想不僅對當時的文學
藝術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后來的文藝理論和語言學研究也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劉熙載的文藝理論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藝概》一書中,此書不僅深入探討了文學藝術的基本原理,而且對各種藝術形式的特點和規(guī)律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的理論觀點深刻而獨特,被譽為“東方黑格爾”。
此外,劉熙載也是一位出色的語言學家,他的《熙載詞》對我國古代語言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的研究不僅嚴謹細致,而且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對當時的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總的來說,劉熙載是中國清代文藝理論和語言學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理論貢獻和學術成就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
劉熙載 劉熙載(1813年2月25日—1881年3月2日),清代文學家。字伯簡,號融齋,晚號寤崖子,江蘇興化人。 道光 進士,官至左春坊 左中允 、廣東學政。后主講上海龍門書院多年。他是我國十九世紀時期的一位文藝理論家和語言學家。被稱為“東方黑格爾”。
生平介紹 劉熙載出生于一個“世以耕讀傳家”的清寒知識分子家庭。父松齡,字鶴與,監(jiān)生,是個閑居鄉(xiāng)里的“隱君子”。熙載生數(shù)歲,父于與言時許其趣尚曰:“是子可以人道,殆少欲而能思者也?!保ㄥ谎伦觽鳎笆畾q喪父,哭踴如禮?!保?/span>清史稿 儒林傳)數(shù)年復喪母。“少孤貧,力學篤行,讀書睹指識微,約言孱守?!保ㄇ宕甙倜藗鳎┑拦馐拍辏?839年),熙載二十七歲,鄉(xiāng)試中舉。 道光二十四年 (1844年),熙載三十 二歲,中進士,以文章與書法均優(yōu),改翰林院 庶吉士 ,授編修。 咸豐 三年(1853年,皇帝召對稱旨,旋奉命入值上書房,為諸王師。“久之,上見其氣體充盈,蚤暮無倦容,問所養(yǎng),對以閉戶讀書,上嘉焉,書‘ 性靜情逸 ’四大字賜之。二 俞樾 左春坊左中允劉君墓碑》咸豐六年(1856年》,年終考績,二樂察,公名在一等,記名以道府用”( 蕭穆 劉融齋中允別傳》,”不樂為吏,請假客山東,授徒自給“(清代七百名人傳)。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lián)軍侵犯北京,”部中有驚,官吏多遷避,熙載獨留。和議成,鄂撫胡文忠(林翼)以‘貞介絕俗,學冠時人’疏薦”(興化縣志卷十三)。明年,應鄂撫 胡林翼 之聘,離京赴 武昌 任 江漢書院 主講,嗣因太平軍二次西征,生員逃散而未果,于是,留詩一首,回程返京,中途改轍,進入山西,在 汾河 一帶浪跡漫游。其汾河柳詩云:“節(jié)近 清明柳 未新,汾河寒色感羈人。十年浪跡渾閑事,知負 淮南 幾樹春?!闭攧⑽踺d初到山西時,清帝咸豐病死?!巴卧辏?862年),詔起舊臣,而君與焉。其明年,兩奉寄諭,趣人都?!庇衢凶蟠悍蛔笾性蕿g君墓碑)同治三年(1864年》,補國子監(jiān)司業(yè),其秋,命為廣東學政,補左春坊左中允,掌管廣東全省各府、州、縣學生員考課黜陟之事。督學廣東,作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四箴,以教育士人?!艾F(xiàn)學廣陳,一介不茍取,諸生試卷無善否,畢閱之。進諸生而訓之,如家人父子。”(蕭穆劉融齋中允別傳)督學三年任期未滿,即請長假歸里,從此脫離官場生活。 同治六年(1867年)至光緒六年(1880年),歷時十四年,劉熙載晚年一直主講于上海龍門書院?!芭c諸生講習,終日不倦 。每五日必一問其所讀何書,所學何事,講去其非而趨于是。丙夜或周視齋舍,察諸生在否?!保ㄓ衢凶蟠悍蛔笾性蕜⒕贡┮蚨?,時人譽之為“以正學教弟子,有胡安定風”(清史稿儒林傳》。 胡瑗 ,字安定,江蘇興化人, 北宋 時的大教育家,學生常數(shù)百人,曾以陘術敦授 蘇州 、 湖州 等地,后任國子監(jiān)直講,主持太學,視諸生如子弟,教學有法,規(guī)章制度悉。初興太學,即用其法。胡瑗興復、 石介 并稻“宋初三先生”開宋代理學之 先聲。興熙載主持上海龍門書院的同時,著名學者俞樾主持于杭州詁經精舍,兩人時相過后,談諧甚樂,切磋學問,勝名當世。
理論著作 劉熙載的著作有《藝概》、《昨非集》、《四音定切》、《說文雙 聲》、《古桐書屋六種》、《古桐書屋續(xù)刻三種》。其中以《藝概》最為著名,是近代一部重要的文學批評論著?!端嚫拧饭?卷,分為《文概》、《詩概》、《賦概》、《詞曲概》、《書概》、《經義概》,分別論述文、詩、賦、詞、書法及 八股文 等的體制流變、性質特征、表現(xiàn)技巧和評論重要作家 作品等。是劉熙載多年來玩味品鑒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心得之談。
年譜 劉熙載,字伯簡,號融齋,晚年自號寤崖子,亦曾自字熙哉。嘉慶十八年正月癸巳(1813年2月25日)出生。
道光十九年(1839),赴南京鄉(xiāng)試中舉。
道光二十四年(1844)春,赴北京參加會試,中進士,以文章與書法均優(yōu),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
咸豐三年(1853),皇帝召對稱旨,旋奉命入值上書房,為諸王師。
咸豐六年(1856),年終,朝廷考察群吏,劉熙載道德政聲名列一等,記名以道、府用。
咸豐九年(1859)底返京。
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lián)軍侵犯北京,“官吏多遷避,熙載獨留?!?。
咸豐十一年(1861),離開京城,赴武昌任江漢書院主講。
同治元年(1862),朝廷起用舊臣,劉熙載在列。
同治二年(1863),劉熙載兩次接到返京催令,遂于這年的夏秋期間北上。
同治三年(1864),劉熙載補國子監(jiān)司業(yè)。同年秋,任命為廣東學故,補左春坊左中允。
同治五年(1866),劉熙載督學廣東三年任期未滿,請長假回到故鄉(xiāng)興化,從此脫離宦海。
同治六年(1867),劉熙載應敏齋聘請,主講上海龍門書院。
光緒六年(1880)夏,劉熙載因疾返歸故里。
光緒 七年二月乙未(1881年3月2日),劉熙載卒于古桐書屋,享年69歲。 光緒壬午(1882),被列入《國史·儒林傳》,有“品學純粹,以身為教”之褒。
文藝評論家劉熙載
晚清著名學者劉熙載(1814—1881),字伯簡,號融齋,晚年自號寤崖子,也曾自字熙哉。
嘉慶十八年正月(1813年2月),劉熙載出生于興化城內一個“世以耕讀傳家”的清寒知識分子家庭。劉熙載的父親 劉松齡 ,字鶴與,是一個地方上頗有聲望的隱士,在劉熙載十歲時去世。數(shù)年后,劉熙載的母親也離開了人世。 劉熙載自幼孤貧,但有志于學。曾師從張秉衡、徐子霖、姚瑟馀,戎燭齋、解如森、查咸勤諸先生。道光十九年(1839年)赴南京參加 鄉(xiāng)試 ,中舉。 道光二十四年春,劉熙載赴北京參加會試,中進士以文章與書法均優(yōu),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五年月日九月,曾請假回興化。大約于道光二十七年初返京,庶吉士 散館 ,授翰林院編修。 咸豐三年(1853年),奉命值上書房,咸豐皇帝見其體氣充溢,早晚無倦容,問其所養(yǎng),劉熙載對以“閉門讀書”。咸豐皇帝為嘉獎他,手書:性靜情逸“四大字賜之。在此期間,劉熙載與大學士 倭仁 以操尚相友重,論學則有異同。 咸豐六年年終,朝廷考察群吏,劉熙載名列一等,記名以道、府用。劉熙載不愿做地方官,約于咸豐七年請假到山東作客,在禹城開館授徒為生。約于九年底回京,仍為翰林院編修。
咸豐十年,英法聯(lián)軍侵犯北京,咸豐皇帝逃往熱河,官吏多遷避,劉熙載獨留。和議后,湖北巡撫胡林翼以“貞介絕俗,學冠時人”疏薦,同是延請劉熙載到湖北武昌任江漢書院主講。
咸豐十一年春,劉熙載離京赴武昌,后因 太平軍西征 ,生員逃散而未果。返京途中,經河北,過太行,入山西,在汾河一帶度過了一年多的漫游生涯。 同治即位后,清廷起用舊臣。同治二年(1863年),劉熙載兩次接到催促返京命令,約于這年夏秋之際回到北京。
同治三年,補國子監(jiān)司業(yè)。這年秋天,被任命為廣東學政,補左春坊左中允。劉熙載經湖南抵廣東,督學廣東,作《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四箴,勸勉學子。“視廣東學,一介不茍取。諸生試卷無善否,畢閱之。試畢,進諸生而訓之,如家人父子。”(蕭穆:《劉融齋中允別傳》)在此期間,與廣東學者 陳澧 相見講學甚契。三年任期未滿,于同治五年請長假,經江西回故里,從此脫離官場。 同治六年,劉熙載應敏齋聘請,主講上海龍門書院,直至光緒六年(1880年),歷時14年?!芭c諸生講習,終日不倦。每日必一一問其所讀何書,所學何事,講去其非而趨于是。丙夜,或周視齋舍,察諸生在否。”(俞樾:《左春坊左中允劉君墓碑》)時人譽之為“以正學教弟子,有胡安定風?!保ā肚迦鍖W家·融齋學案》)劉熙載主講上海龍門書院時,著名學者俞樾主講于杭州沾經精舍,兩人過從甚密,齊名當世。
光緒六年(1880年)夏,劉熙載因寒疾久不愈,思回興化,由友人蕭穆等護送經蘇州回故里。
光緒七年二月乙末,劉熙載卒于故居古桐書屋,享年69歲?!爸T生千里赴吊,誦其遺言不衰。光緒壬午,奉旨入《國史·儒林傳》,有‘品學純粹,以身為教’這褒。龍門諸弟子公建祠于松江郡城??な仃愡y聲就祠旁建融齋書院,以志不忘?!保ā睹駠m(xù)修興化縣志·人物志》)
劉熙載在其晚年所撰的《寤崖子傳》中,自述生平說:“仕皆師儒之位,自其為諸王師,為太學師,與夫在鄉(xiāng)塾為童子師,客游為遠方士子師,出處不同,而視之未嘗不一也?!庇终f:“于古人志趣,尤契陶淵明。其為學與教人,以遷善改過為歸,而不斤斤為先儒爭門戶。”《清史稿·儒林傳》品評他的一生說:“平居嘗以‘志士不忘在溝壑’、‘遁世不見知而不慍’二語自勵。自少至老,未嘗作一妄語。表里渾然, 夷險一節(jié) ?!笨梢哉f,終其一生,表現(xiàn)了書生本色,儒者氣象。《清史稿》、《民國續(xù)修興化縣志》、《 清代七百名人傳 》、《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 》等均有劉熙載傳。 劉熙載畢生事業(yè),主要在治學與教學兩方面,兩者相輔相成,身兼學者與導師。他博學多能,治經,無漢、宋門戶之見,不好考據(jù),熟于周秦諸子書?!白粤?、子、史外,凡天文、算術、字學、韻學及仙釋家言,靡不通曉。而尤以躬行為重?!保ㄓ衢校骸蹲蟠悍蛔笾性蕜⒕贡罚┰?/span>龍門書院 講學期間,整理教學隨筆成《持志塾言》,總結治學必得成《藝概》、《四音定切》、《說文雙聲》、《說文疊韻》,刪訂文稿詩作成《昨非集》,自同治六年至光緒五年先后刊行,辛苦匯刻為《古桐書屋續(xù)刻三種》,于光緒十三年刊行。 《藝概》是劉熙載最重要的著作。劉熙載在《藝概》中,通過“舉此以概乎彼,舉少以概乎多”(《藝概·敘》)的方法,分別論述了古典詩、詞、曲、賦、散文,以及書法等的歷史流變、創(chuàng)作理論和鑒賞方法,提出了不少啟人心智的真知灼見。全書共六卷:《文概》,339條,論古代散文;《詩概》,285條,論先秦至宋代的詩歌;《賦概》,137條,論賦;《詞曲概》,159條,論詞曲;《書概》,246條,論書法;《經義概》,95條,論文章作法。 國學大師 李詳 認為此書是我國文藝理論批評史上,繼 劉勰 《 文心雕龍 》之后,又一部通論各種文體的杰作 。 《游藝約言》?!坝嗡嚒比×x于 孔子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保ā墩撜Z·述而》)全書166條,內容與《藝概》相類,以樸記形式,談文論藝,主要論詩文、書法。 《持志塾言》是劉熙載的教學隨筆?!俺种尽睘槠湔n徒書齋名,取《 孟子·公孫丑上 》“持其志,無暴其氣”句意?!佰友浴睘槠溘又兄v貫,“有不及舉古人之辭,但自言之,以取易明者,則隨筆而存之,蓋以便學者之復習也。”(《持志塾言·敘》)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有“立志”、“為學”、“窮理”、“存省”、“擴允”、“克治”、“力行”諸篇,下卷有“盡倫”、“立教”、“人品”、“才器”、“致用”、“濟物”、“正物”、“處事”、“處境”、“處世”、“天地”、“心性”、“禮樂”諸篇,以“格物致知”、“明心見性”為綱,格言式地闡示立志、為學、潔身修行以至立事處世等方面的經驗教訓、目標要求、方法途徑。其所論述,既宗程、朱、兼取陸、王,一以慎獨主敬為重。 《讀書樸記》與《持志塾言》相類,為劉熙載教學筆記的姐妹篇。其中也廣泛涉及教育思想、教學經驗。
《四音定切》、《說文雙聲》、《說文疊韻》,是三部關于音韻學的系列性學術著作?!端囊舳ㄇ小?,按照開、齊、合、撮四音,把當時通用的《 佩文詩韻 》重加整理、分類解釋。這部韻書原名《切音四韻》以為“欸、意、烏、于”四字能收一切之音,以推開、齊、合、撮,無不矢貫的?!墩f文雙聲》和《說文疊韻》,則是劉熙載有感于“六書中較難知者莫如諧聲”而編輯的。雙聲、疊韻都是諧聲。 東漢 許慎撰《說文解字》時,還沒有反切注音法和雙聲、疊韻的名稱,注字音只是注“某聲”或“若某”。宋初,徐鉉校訂《說文解字》,根據(jù)唐代 孫愐 的《唐韻》,加注反切于每字之下。在上此基礎上,《說文雙聲》“韻借徐切,母用許聲”,凡許聲與徐切之母成雙聲的字均加輯錄?!墩f文疊韻》則輯錄部相同成疊韻的字,“切音從大徐(指徐鉉校訂的《說文解宏觀世界》)。韻部之名從《廣韻》。遇字與聲古屬韻者,則曰‘通’;古屬一部者,‘并歸某韻’;其非徑通而由他韻可通者,曰‘轉通’若不在此例,為聲,曰‘協(xié)用’之字亦有一定韻部,非各部俱可協(xié)也。故‘協(xié)用’一類于各篇后附之?!绷硗猓啊?/span>說文 》有 大徐本 無聲,而小徐(指徐鉉之弟 徐鍇 所撰《 說文系傳 》有聲者,有二徐本皆無聲而其字亦可諧聲,茲并蒐輯為‘續(xù)編’附后。不可通者闕之?!币陨蟿⑽踺d音學三書, 蔡冠洛 《清代七百名人傳·劉熙載傳》評為:“于音韻小學確抒卓見。” 《昨非集》,是劉熙載的文藝創(chuàng)作集。書名“昨非”,出自陶淵明《歸云來兮辭》“覺今是而昨非”。全書共四卷:《寤崖子》收寓言故事42則,劉氏以為“抑或寤者見之謂之寤,崖者見之謂之崖”,故名。該卷托以史事,雜以議論,與垂先秦諸子寓言相近,是他“意欲自成一子”之作;《文集》收各體散文16篇;《詩集》收古詩、律詩、絕句143首;《詞集》收詞30闕,又附4首曲和一套6首步步嬌。從他的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了解他一生的主要經歷(如《寤崖子傳》、《寓東原記》、《鄂城留別》、《山西五十初度三首》、《瓊州雜詩八首》等)、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如《己酉聞故鄉(xiāng)水災》、《辛酉雪后過大梁》等)、粹然儒者的人格品質(如《箴言四首并序》、《誡辭四首》等),也可以從中欣賞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多樣的藝術形式。
《制義書存》,為劉熙載早年習作5篇,原系《昨非集》之一卷而未刊入,可視為《藝概·經義概》的實踐之作。
作為學者,劉熙載的學術貢獻涉及到經學、文藝學、文章學、語言學、教育學,甚至數(shù)學等方面,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他在《藝概》和《游藝約言》中對文藝創(chuàng)作、文藝理論與批評、文藝發(fā)展史所作的精辟論述。劉熙載的文藝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詩為天人之合”
劉熙載將美和藝術的本質概括為“詩為天人之合”。
他說:“天只是以人之心為心,人只當體天之心以為心?!保ā冻种聚友浴ぬ斓亍罚┯终f:“《詩緯·含神霧》曰:‘詩者,天地之心?!闹凶釉唬骸娬?,民之性情也?!丝梢娫姙樘烊酥??!保ā对姼拧罚?/span>
這個“天”就是合道(理)器(氣)為一的宇宙自然萬物。這個“人”就是合理性與感性為一的人心。劉熙載所說的“詩為天人之合”,實際上就是合道器為一的“天之心”與合理性為一的“人之心”的相融合。概言之:詩是天人合一的結晶、情理合一的產物。
美和藝術(“詩”)的本質,既然是“天之心”與“人之心”的融合;那么,審美創(chuàng)造(“詩”的創(chuàng)作)的過程,也就是“以人合天”,或者說“以人心合天心”的過程,也就意味著要求通過“人之心”體現(xiàn)出“天之心”,“體天之心以為心”。
詩文如此,書(法)亦如此。劉熙載在論書說:“書當造乎自然。 蔡中郎 但謂‘書綮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復天也?!保ā稌拧罚奈淖?、書法藝術的根源來看,應該說是“綮于自然”、“立天定人”;但從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動性來看,又應該說是“造乎自然”,“由人復天”。作為“第二自然”的藝術美,在原始的自然中是找不到的,因為它滲透著人為的因素,是人類審美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積極成果。 “詩為天人之合”,或者說,詩為“天之心”與“人之心”的結合,即美和藝術作為審美對象是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的辯證統(tǒng)一,這是劉熙載文藝美學思想的核心。
二、“藝者道之形”
藝術作品如何“盡意”?以藝術形象盡之。《藝概·敘》開宗明義提出“藝者道之形”的命題,具有無副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說,“詩為天人之合”是劉熙載對文學和藝術本質的提示,那么,“藝者道之形”則是劉熙載對藝術本身“藝”(文)與“道”(質)關系的揭示。
劉熙載說:“藝者,道之形也。學者兼通六藝,尚矣。次則文章名類各舉一端,莫不為藝,即莫不當根及于道?!保ā端嚫拧ⅰ罚?/span>
這里的“道”就是“意”,就是“六經”所宣揚的“圣人之旨”;“藝”是指“六藝”與“文章名類”;“形”就“象”,就是藝術形象。首先,“道”是“藝”的本質?!暗馈笔堑谝晃坏?;“藝”是用來體現(xiàn)“道”的,它“莫不當根及于道”。其次,“藝”是“道”的外形。強調內容美的重要性,又注意形式的獨立性,并不忽視或排斥形式美。第三,“形”是“道”與“藝”的和諧統(tǒng)一?!靶巍痹趦葹椤暗馈?,“形”在外為“藝”,“質文不可偏性”。
三、“作詩不必多,所貴肝膽真”與“品居極上之文只是本色”
在文藝創(chuàng)作方面,劉熙載反復強調:“作詩不必多,所貴肝膽真。”(《題楊一丈詩文集二首》之一)“詩可數(shù)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狈駝t,便是“無病呻吟”(《詩概》)、“玩物喪志”(《賦概》)。
這一思想表現(xiàn)有 文藝欣賞 方面,就是要以藝術家是否在其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真情實感,作為衡量作品優(yōu)劣的標準。因而,他提醒 人們“識曲宜聽其真”(《詩賦》)。 從為文須“真”,言為“心聲”出發(fā),劉熙載進一步認為:“品居極上之文,只是本色?!比绻f求真誠是劉熙載對藝術家自身的要求,那么,重本色則是劉熙載對藝術作品的要求。他說:“白賁占于賁之上爻,乃知品居極上之文,只是本色?!保ā段母拧罚?/span>
劉熙載所說的這種“本色”,不是事物的原始狀態(tài),而是“極煉如不煉,出色而本色,人簌悉歸天簌”(《詞曲概》)的藝術境界。并且,這種藝術境界是經過藝術家胸中的“爐錘”錘煉以后得到的,“不是金銀銅鐵強令混合”。“文章本 天成 ”,所以能“妙手偶得之”,依靠的是“平昔鍛煉之功”(《詩概》)。 正是基于以“本色”為美的思想,他稱道 辛稼軒 詞“英雄出語多本色”(《游藝約言》),稱道 鄭燮 書畫“只寫天真”(《浪淘沙·聞濰縣人頌吾鄉(xiāng)鄭板橋先生遺政有感而作》)。又說:“人尚本色,詩文書畫亦莫不然。太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二句,余每讀而樂。”(《游藝約言》) (關于詩的意境。劉熙載從意境的審美風格上說:花鳥纏綿,云雷奮發(fā),弦泉幽咽, 雪月空明 ,詩不出此四境。所謂“花鳥纏綿”是指一種明麗鮮艷的美;“云雷奮發(fā)”是指一種熱烈崇高的美;“弦泉幽咽”是一種悲涼凄清的美;“ 雪月空明 ”乃是一種和平靜穆的美。這四種都是中國抒情 文學意境 美的表現(xiàn),哪一種寫好了都能出上乘之作。一般來說,風格不應有高低偏正之分,當然個人鑒賞時是允許有偏愛的。) 劉熙載談文論藝,總是充滿著辯證法的光輝。他提出的“物一無文”與“物無一則無文”相統(tǒng)一的思想,最為典型。
首先,劉熙載發(fā)展了《 周易 》“物相雜,故曰文”和《國語》“物一無文”的思想,強調陰陽的相互對立。如《文概》所述:“易·系傳》:‘物相雜,故曰文?!秶Z》:‘物一無文?!戾|《說文通論》:‘強弱相成,剛柔相形,故于文人 爻為文?!?/span>朱子 《語錄》:‘兩物相對待故有文,若離去便不成文矣。’為文者,盍思文之所由生乎?”“《左傳》:‘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笕嗣坎唤夂我灾^之無文,不若仍用《外傳》作注。曰:‘物一無文?!?/span> 同時,劉熙載又發(fā)展了《周易》“貞失一”的思想,提出了“物無一則無文”的嶄新命題,指出了陰陽對立中的統(tǒng)一。他說:“《國語》言‘物一無文’,后人更當知物無一則無文。蓋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也?!保ā段母拧罚┯终f:“《易·系辭》言‘物相雜,故曰文’,《國語》言‘物一無文’,可見文之為物,必有對也,然對必有主是對者矣。”(《經義概》)
需要注意的是,“物一無文”中的“一”是指單一的“一”,“物無一則無文”中的“一”是指整體的“一”?!拔镆粺o文”是說“整一”中要有“雜多”,“統(tǒng)一”中要有“對立”,“文”應是多種因素相雜而構成的“不一”的復合體?!拔餆o一則無文”是說“雜多”中要有“整一”,“對立”中要有“統(tǒng)一”,眾多的“不一”必須按照美的規(guī)律組合起來,才能形成優(yōu)美的“文”。美的藝術既是“雜多”的,又是“整一”的,是寓“雜多”于“整一”,“雜多”與“整一”的和諧統(tǒng)一。任何好的藝術作品都應當是“不一”(雜多)與“一”(整一)的和諧統(tǒng)一,這是劉熙載總結的又一條審美原則。
五、“文之道,時為大”
劉熙載在考察文藝發(fā)展史時指出:“文之道,是為大?!币淮娘L也好,一代書風也好,總是與一代人風,與這個時代人們的審美情趣、倫理觀念、時代風尚相聯(lián)系,不同時代的藝術作品,總是各自時代精神的反映。藝術隨時代而發(fā)展變化,是藝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
基于這一思想,劉熙載強調藝術創(chuàng)作要“無所不包”與“無所不掃”。他說:“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一闔一辟謂之變,然則文法之變可知已矣?!保ā段母拧罚盁o所不包”即“通”,也即繼承,用古;“無所不掃”即“變”,也即發(fā)展、變古。在這兩者關系問題上,劉熙載強調兩者的結合,而又重在“變”?!绊n文起八代之衰,實集八代之成。蓋惟善用古者能變古,以無所不包,故能無所不反也?!保ā段母拧罚?/span>
六、“詩品出于人品”
劉熙載非常重視藝術家的主體修養(yǎng),并認為:“詩品出于人品?!保ā对姼拧罚┳髟娮魑?,不僅要有高超的藝術修養(yǎng),更要有高尚的人格修養(yǎng)。
關于“人品”。劉熙載在《詩概》中引《楚辭·卜居》中 屈原 的話,將人品分為三種類型:“悃款樸忠者”、“超然高舉,誅茅力耕者”、“送往勞來,從俗富貴者”。所謂“悃款樸忠者”,是指居廟堂而憂民,居江湖而憂君的品格;“超然高舉,誅茅力耕者”,是指不諛權貴,安于貧困,超然出世的品格;而“送往勞來,從俗富貴者“,則是利口偽德的徇欲小人的志行。 關于“詩品”,因所論對象不同,劉熙載有時又稱為“詞品”。他在《詞曲概》中引 陳亮 《三部樂·七月二十六日壽王道甫》詞句,講了三種詞品:“元分人物”,“崢嶸突?!?、“媻姍勃窣”。劉熙載的詞三品是按性情的表現(xiàn)來分的。詞中性情“悉出于溫柔敦厚”,如 蘇軾 、 辛棄疾 ,是“至情至性人”,即“元分人物”,“為最上”;詞中不時體現(xiàn)出“溫柔敦厚”之性情的,為第二等詞品,即“崢嶸突?!?,“猶不失為奇杰”;至于“媻姍勃窣”則“淪于側媚矣”,為徇欲小人的性情了。 在劉熙載看來,既然“詩為天人之合”,詩歌是天理與詩人性情的融合,那么,“詩品出于人品”,詩歌的品位源于詩人的品格,進而以詩人的人品來論詩歌的詩品,也就是天經地義的事了。
劉熙載論書也強調“書品”與人品“的統(tǒng)一。劉熙載說:“書也者, 心學 也”;“寫字者,寫志也”;“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概》)。為此,劉熙載進一步提出“理性情”的要求。他說:“筆性墨情,皆經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保ā稌拧罚?/span> 劉熙載“詩品出于人品”的命題,對于促使藝術家注重內在修養(yǎng)、追求人格完善,促使批評家知人論世、對批評對象作出比較全面準確的把握,都有積極意義的。
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專論劉熙載學術思想的文章,當推徐北辰的《劉熙載論唐宋八大家》(《 晨報 》)1935年7月23日),稍后有 夏敬觀 的《劉熙載詩概詮說》(《同聲》1941年11月至1942年3月)、 李長之 的《劉熙載的生平及其思想——十九世紀的一個文藝批評家》(《 青年界 》第1卷第4期,1946年4月)。 20世紀60年代初,國內學術刊物曾發(fā)表過一批研究劉熙載文藝 美學思想 的論文。主要有 黃海章 的《評劉熙載的〈藝概〉》(《中山大學學報》1962年第1期)、 佛雛 的《劉熙載的美學思想初探》(《江海學刊》1962年第3期)、 邱世友 的《劉熙載的詞品說》(《學術研究》1964年第1期)等。 近20年來,大陸和臺灣學者相繼出版了許多研究劉熙載及其學術思想、校點評注其著作的專著與文章。劉熙載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還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海外學者的關注。如:日本學者吉田鷹村、木村破山譯注有《書概》,收入《精粹圖說書法論》第八卷;相川鐵崖著有《劉熙載的人物和書論——〈游藝約言評釋〉》。
劉熙載,是一個青史留名的學問家!
附錄:
藝概[節(jié)錄]
孫過庭《書譜》云:“篆尚婉而遇。"余謂此須婉而愈勁,遇而愈節(jié),乃可。不然,恐涉于描字也。
篆書要如龍騰鳳翥,觀昌黎歌《石鼓》可知?;虻≌R而無變化,則槧人優(yōu)為之矣。篆之所尚,莫過于筋,然筋患其弛,亦患其急。欲去兩病,赲筆自有訣也。
書之有隸,生于篆,如音之有徵,生于宮。故篆取力¤氣長,隸取勢險節(jié)短,蓋運筆與奮筆之辨也。
隸形與篆相反,隸意卻要與篆相用,以峭激蘊紆余,以倔強寓款婉,斯征品量。不然,如撫劍疾視,適足以見其無能為耳。
他書法多于意, 草書 意多于法。故不善言草者,意法相害;善言草者,意法相成。草之意法,與篆、隸、 正書 之意法,有對待,有傍通。若行,因草之屬也。 移易位置,增減筆畫,以草較真有之,以草較草亦有之。學草者移易易知,而增減每不盡解。蓋變其短長肥瘦,皆是增減,非止多一筆少一筆之謂也。
草書結體貴偏而得中。偏如上有偏高偏低,下有偏長偏短,兩旁有偏爭偏讓皆是。
庸俗 行草 結字之體尤易犯者,上與左小而瘦,下與右大而肥。其橫豎波磔,用筆之輕重亦然。 古人草書,空白少而神遠,空白多而神密。俗書反是。
懷素 自述草書所得,謂觀 夏云 多奇峰,嘗師之。然則學草者徑師奇峰可乎?曰:不可。蓋奇峰有定質,不若夏云之奇峰無定質也。 昔人言為書之體,須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狀之,取不齊也。然不齊之中,流通照應,必有大齊者存。故辨草者,尤以書脈為要焉。草書尤重筆力。蓋草勢尚險,凡物險者易顛,非具有大力,奚以囿之?草書之筆畫,要無一可以移入他書,而他書之筆意,草書卻要無所不悟。
地師相地,先辨龍之動不動,直者不動而曲者動,蓋猶草書之用筆也。然明師之所謂曲直,與俗師之所謂曲直異矣。
草書尤重筋節(jié),若筆無轉換,一直溜下,則筋節(jié)亡矣。雖氣脈雅尚綿亙,然總須使前筆有結,后筆有起,明續(xù)暗斷,斯非浪作。
草書渴筆,本于飛白。用渴筆分明認真,其故不自渴筆始。必自每作一字,筆筆皆能中鋒 雙鉤 得之。 正書居靜以治動,草書居動以治靜。
草書比之正書,要使畫省而意存,可于爭讓向背間悟得。
欲作草書,必先釋智遺形,以至于超鴻蒙、混 希夷 ,然后下筆。古人言“匆匆不及草書",有以也。 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辨按尤當于起筆處,辯提尤當于止筆處。
書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
書有振、攝二法。 索靖 之筆短意長,善攝也; 陸柬之 之節(jié)節(jié)加勁,善振也。 行筆不論遲速,期于備法。善書者雖速而法備,不善書者雖遲而法遺。然或遂貴速而踐遲,則又誤矣。
古人論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澀者,無之!
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澀法與戰(zhàn)掣同一機竅,第戰(zhàn)掣有形,強效轉至成病,不若澀之隱以神運耳。
結字疏密須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然乘除不惟于疏密用之。
字形有內抱,有外抱。如上下二橫,左右二豎,其有若弓之背向外,弦向內者,內抱也。背向內,弦向外者,外抱也。篆不全用內抱,而內抱為多;隸則無非外抱。辨正、行、草書者,以此定其消息,便知于篆隸孰為出身矣。
字體有整齊,有參差。整齊,取正應也;參差,取反應也。
書要曲而有直體,直而有曲致。若弛而不嚴,剽而不留,則其所謂曲直者誤矣。
書一于方者,以圓為模棱;一于圓者,以方為徑露。蓋思地矩天規(guī),不容偏有取舍。
書宜平正,不宜欹側。古人或偏以位欹側勝者,暗中必有撥轉機關者也。
《 畫訣 》有“樹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樹木倒”,豈可執(zhí)一后一木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