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 中文,也稱為華文或漢文,是中國的語言文字,特指漢族的語言文字,包括漢語和漢字。在漢字文化圈和海外華人
社區(qū) 中,中文也被稱為華文或漢文。
中文 中文(Chinese)是中國的語言文字。特指漢族的語言文字,即漢語和漢字。在 漢字文化圈 和海外華人社區(qū)中,中文也被稱為華文、漢文。
書寫體系 漢字是中文的書寫體系,即是記錄漢民族語言的書面符號體系。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距今已有幾千多年的歷史。漢字主要起源于記事的象形性圖畫, 象形字 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后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 草書 、 行書 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 相傳漢字起源于倉頡造字。據(jù)漢許慎《 說文解字序 》載:"黃帝之史 倉頡 ,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是黃帝部落的史官,他總結分析自然事物中的一般規(guī)律,用具有一定形狀的線條賦予意義,來表示某一類別事物的主要特征,達到表示某一事物的目的。這種用象形的方法造出的文字,古時稱為"文"。后來,又在象形字的基礎上發(fā)展出形聲字,形聲字古時稱為"字"。 我們現(xiàn)在能夠確認距今約3000多年的甲骨文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文字體系,于1899年被發(fā)現(xiàn)??梢钥甲C的漢字發(fā)展經歷了甲骨文、金文、 大篆 、小篆、 漢隸 、楷書、行書、草書等過程。其中,楷書由隸書演變而成,始于東漢,通行至今。漢字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 秦漢 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于古文字的范疇,后者屬于近代文字的范疇?,F(xiàn)代漢字是在漢隸的基礎上隸變楷化而來的,即漢字正楷字形。 甲骨文 :古漢字書體的一種,是中國殷商時期刻錄于龜甲、獸骨之上用于占卜的文字,故被稱為甲骨文。這種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清末發(fā)現(xiàn)于河南安陽。1899年金石文字學家 王懿榮 認定為殷商文字,遂從事收集甲骨工作。經過清末及近現(xiàn)代學者的收集整理,至今收集的甲骨共有十五萬片左右,文字約四千五百個,為學者所識者有三分之一。其基本字形結構與后世漢字相一致,是漢字較早的書體。 金文 :商周秦漢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亦稱為" 鐘鼎文 "。銘文形式及字體隨著時代變易而有不同風貌。一般說來,商器上的文字不多,直至商末始有較長銘文出現(xiàn),字體則與甲骨文相似。西周的銘文字體漸勻稱齊整,字數(shù)增加,多記載賞賜、戰(zhàn)爭、契約、交換、贈送、賠償?shù)惹樾巍?/span>戰(zhàn)國 末年,銘文字體漸和小篆相近,字數(shù)大減,多只鑄刻督造者、鑄工和器名等,秦漢金文形式亦秉習此風,長篇 鉅 制已難見到。 大篆 :漢字書體的一種。相傳周宣王時 史籀 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書,字體多重疊。今存 石鼓文 即這種字體的代表。石鼓文是指唐初在 天興 (今陜西省寶雞市)三 畤 原出土的 東周 初 秦國 刻于十塊鼓形石上的文字。十塊鼓形石上,分別用籀文刻有十首四言韻文,記述秦國國君游獵的情況,后世亦稱為"獵碣"。 小篆 :也叫" 秦篆 "。秦代通行的文字,在籀文的基礎上發(fā)展形成,字體勻圓齊整,較籀文簡化。 秦始皇 統(tǒng)一中國后,采取 李斯 的意見,推行統(tǒng)一文字的政策,以小篆為 正體字 ,淘汰通行于其他地區(qū)的異體字,對漢字的規(guī)范化起了很大作用。存世有《 瑯邪臺刻石 》和《 泰山刻石 》殘石,可代表其風格。小篆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xiàn)。 隸書 :漢字字體名。也叫佐書、史書。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把篆書圓轉的筆畫變成方折,改象形為筆畫化,以便書寫。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漢魏。秦朝 程邈 將這種書寫體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創(chuàng)隸書之說。隸書有秦隸( 古隸 )和漢隸(今隸)之分。隸書的出現(xiàn),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楷書 :漢字書體之一種。又稱 正書 、 真書 、正楷,由隸書演變而成。以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于東漢,通行至今??瑫拿液芏?,有唐朝的 歐陽詢 、 虞世南 、 顏真卿 、 柳公權 和宋元的 趙孟頫 等??瑫乾F(xiàn)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一種 語素文字 。漢字代表的是漢語里的語素。 根據(jù)漢字中部件的多少,漢字可分為 獨體字 和 合體字 。獨體字只有一個部件。合體字有多個部件,根據(jù)部件與部件的方位關系, 獨體結構 又稱為單一結構。合體字結構主要有以下12種: 1.?(左右結構)如:掙、偉、休、妲
2.?(上下結構)如:志、苗、字、胃
4.?(上中下結構)如:奚、髻、稟、褻
(1).?(右上包圍結構)如:句、可、司、式
(2).?(左上包圍結構)如:廟、病、房、尼
(3).?(左下包圍結構)如:建、連、毯、尷
(4).?(上三包圍結構)如:同、問、鬧、周
(5).?(下三包圍結構)如:擊、兇、函、畫
(6).?(左三包圍結構)如:區(qū)、巨、匝、匣、臣
7.?(鑲嵌結構)如:坐、爽、夾、噩
所有漢字的部件組合都可以歸類到上述的某一形體結構。也有人將上下結構中形如"品、晶、森"的漢字的結構稱為"品字型結構";把形如"?、 叕 、 燚 "的 漢字結構 稱為"田字型結構"。
語系介紹 中文特指漢語及其書寫系統(tǒng)(漢字)?,F(xiàn)代漢語(普通話)是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使用人數(shù)已達到十七億以上。在中國,大陸使用簡體漢字,港澳臺地區(qū)使用繁體漢字。海外華人地區(qū)多使用繁體漢字。
漢字的起源,有傳說中的倉頡造字。
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xiàn)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漢字代表的是漢語里的語素。
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qū)別。從構造上講,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
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 形旁 和表示讀音的 聲旁 兩部分組成; ② 合體會意字 。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xiàn)整個合體字的意義; ③合體記號字。這種合體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
跟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最大的長處是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漢語是全世界唯一的三維 文字,既有表音,又有表意,還有表形,是現(xiàn)階段人類文明中最穩(wěn)固也是最先進的語言體系。
解字說文 “文”=“亠”+“乂”,“亠”是主的意思,“乂”是 卦爻 的意思。 主 爻 為文,這說明了中文最初的起源就是從 籌算 的卦爻而來。 《說文解字》中說中文源于“易”是有道理的。
至今,許多沒有被破譯的甲骨文中還有很多與卦爻相似的數(shù)字,建議甲骨文的研究者 一定要研讀一下群經之首《 易經 》,這是中華文明之源。 ”中“,i,籒文中。g,古文中。這是最國際化的一個字。
如果用阿拉伯數(shù)字來組合,正好是“1”貫穿“0”。
0和1是二進制的兩個數(shù),也是易經中陰爻和陽爻的兩種狀態(tài),組合起來就是處于中間的狀態(tài)。
中華文明的中庸之道也來源于此,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辯證法也來源于此。
“易”由“日”、“月”組成,但也不如一個“中”字傳神。
如果將“中”字中間的“〇”看成一個圓,將“丨”彎曲 看成一個“S”形線,那么這就是一個太極圖“?”。 不過語言是在不斷變化的,關于中文與漢字的定義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也在不斷的變化。
等級體系 2021年3月,經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guī)范標準審定委員會審定,《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GF0025-2021)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fā)布,作為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guī)范自2021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
中文在國際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中文學習 需求不斷擴大,國際中文教育迫切需要一套科學規(guī)范、包容開放、便于實施的規(guī)范標準,用以指導中文學習、教學、測試與評估各個環(huán)節(jié),推動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標準》是國家語委首個面向外國中文學習者,全面描繪評價學習者中文語言技能和水平的規(guī)范標準?!稑藴省返陌l(fā)布實施,是語言文字規(guī)范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的重要標志,將為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
使用地區(qū) 現(xiàn)在的中文大致可以按照字型分為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中國大陸地區(qū)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推行的規(guī)范字型均為簡體中文。
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交流的廣泛,港澳臺地區(qū)也開始出現(xiàn)簡繁同時存在的情況,但正式文書使用繁體。
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政府推行簡化字,正式文書采用簡化字,但民間有時候也會使用 繁體字 。
語系沿革 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分析語,有聲調。
漢字起源于圖畫。在漢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fā)生聯(lián)系。
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
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
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
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lián)系。
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
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么漢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
不過事實并非如此。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qū)別。
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
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
合體字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shù)?。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xiàn)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F(xiàn)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弊直緛硪浴懊俊睘槁暸浴S捎谧忠舻淖兓?,現(xiàn)在“?!焙汀懊俊钡淖x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xiàn)代合體漢字進行統(tǒng)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占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占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么形聲字大概只占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準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jù)來歷確定形聲字,那么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于“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漢字體系里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xiàn)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shù)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以上兩類合體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邊一類的情形不同。
③合體記號字。這一類合體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這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于字音和字義的變化,原來的聲旁和形旁已經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舉過的“給、等、短”一類字。另一種情形可以舉“章”字為例。按照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章”字從“音”從“十”??墒乾F(xiàn)在一般人說“立早章”(以區(qū)別于“弓長張”)的時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兩部分。其實從古文字看,“章”本來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沒有關系。
漢字用來記錄漢語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中斷過。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里,漢字不僅為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服務 ,而且記錄下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料;甚至跨越國界,被日本、 朝鮮 、越南等鄰國借去記錄非漢語語言。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也不斷有人批評漢字的缺點,主要是說漢字難認、難寫、難于機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掃盲、兒童識字 教育、文化傳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較起來,漢字有它的短處,但是也有它的長處。漢字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古今漢語字音的差別很大。但由于2000年來字形相當穩(wěn)定,沒有太大變化,字義的變化比較小,所以先秦兩漢的古書今天一般人還能部分看懂。如果古書是用拼音文字寫的,現(xiàn)代人就根本無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語音差別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談,可是寫成漢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樣的。
50年代開始進行簡化漢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 簡化字總表 》規(guī)定了2200多個簡化漢字(包括用簡化偏旁類推的字)。這項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停止,不繼續(xù)簡化(《第二批簡化字總表》就因過度簡化被廢除)。因為過度簡化會破壞漢字的穩(wěn)定性,擾亂漢字原本所具備的音形義,造成理解上的誤區(qū)。而且簡化一批字以后,原來的繁體字并不能廢除。結果是漢字的總數(shù)有增無減,反而加重了學習和使用的人的負擔。 關于文字拼音化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從理論上說,任何自然語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記錄。但是由于漢語方言分歧在 推廣普通話 的工作沒有取得廣泛、切實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會給方言區(qū)的人帶來很大的困難。 此外,由于漢字歷史悠久,大量的文獻都是用漢字記錄的。一旦改弦易轍,勢必在文獻的廣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難,在社會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動,且如果進行漢字拉丁化,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文明將受到莫大的傷害。事實上,由于長時間使用漢字這一可以表意的書寫系統(tǒng),漢語中可以存在大量 同音字 詞,這個現(xiàn)象確實發(fā)生了,而且未曾有什么不便之處,現(xiàn)在一個音節(jié)最多可以對應幾十上百個漢字,如果使用拼音來記載語音,會出現(xiàn)不讀出來就看不懂的現(xiàn)象,即使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也無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如果真要進行漢字拉丁化的工作,在漢語發(fā)展到合適的程度以前,最好擱置拉丁化的計劃,否則民族文化的傳承也不可能長久。 例如,魯迅先生的著作《阿Q正傳》書名中的“Q”字,據(jù)魯迅自己說,也是受拉丁化的影響。
《 施氏食獅史 》趙元任(漢語不能拉丁化的有力證據(jù))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
氏時時適市視獅。
十時,適十獅適市。
是時,適施氏適市。
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
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
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
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尸。
試釋是事。
《施氏食獅史》是一篇由趙元任所寫的設限文章。
全文共九十二字,每字的普通話發(fā)音都是shi。這篇文言作品在閱讀時并沒有問題,但當用普通話朗讀或者拉丁化作品時,問題便出現(xiàn)了。
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緣故。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讀給別人聽,他是無論如何也聽不懂的!
語法特點 語素和語素可以組成合成詞(馬+路→馬路│開+關→開關)。
有的語素本身就是詞,有的語素本身不是詞(由于慣用法導致),只能跟別的語素一起組成復合詞(民→人民│失→喪失)。
現(xiàn)代漢語里 雙音節(jié)詞 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 雙音詞 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復合方式造成的(通常二字意思相同或相近,如:真實虛假玩笑快樂。但也有例外,如:開燈開火[動詞加名詞])。有些語素雖然在現(xiàn)代漢語里不能作為一個詞單獨用,但是有時候在借用古漢語的詞句時,也偶爾作為詞來使用。
漢語歷史
上古漢語 相傳黃帝時中原有“萬國”, 夏朝 時還有三千國,周初分封八百諸侯,而“五方之民,言語不通”《 禮記·王制 》。上古漢語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紀),文字記錄有青銅器上的刻銘、《 詩經 》、歷史書書經以及部分《易經》。據(jù)《 禮記·中庸 》第二十八章記載:“今天下車同軌, 書同文 ,行同倫”??梢?/span>周朝 建立時期就開始實行語言文字的統(tǒng)一。 春秋 初期,見于記載的諸侯國還有170多個。至戰(zhàn)國時期,形成“ 七雄 ”,“諸侯力政,不統(tǒng)于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敘》。 先秦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稱為“雅言”的共同語。“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薄墩撜Z·述而》
秦朝重新統(tǒng)一之后,進一步規(guī)范了文字,以小篆作為正式官方文字。
中古漢語 中古漢語使用于 南北朝 、 隋朝 、唐朝和 宋朝 前期(公元7世紀到10世紀),可以分為《 切韻 》(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廣韻》(公元10世紀)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漢把這個階段稱為“古代漢語”。 語言學家已能較自信地重構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tǒng)。這種證據(jù)來自幾個方面:多樣的現(xiàn)代方言、韻書以及對外語的翻譯。
正如印歐語系的語言可以由現(xiàn)代印歐語言重構一樣,中古漢語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國古代的文學家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來總結漢語的語音體系,這些資料仍然是現(xiàn)代語言學家工作的基礎。最后,漢語的語音可以從對外國語言的翻譯中了解到。
近代漢語 近代漢語是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之間以 早期白話 文獻為代表的漢語。
現(xiàn)代漢語 現(xiàn)代漢語是現(xiàn)代漢民族使用的語言。廣義的現(xiàn)代漢語包括漢語的各種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等,這些語言都是漢語,只是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而狹義的現(xiàn)代漢語則是指“漢語普通話”,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 北方話 為 基礎方言 ,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 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 ”。普通話所代表的標準現(xiàn)代漢語也是中國的國家通用語言。
發(fā)展 漢字的構詞法巧奪天工。詞頭前綴、詞尾后綴是英文常用的構詞法。
Saccharose(糖精)和Saccharomycetes(酵母菌)有相同的拉丁詞頭,但記住它們即便對英美人士也非易事。一維的串狀結構是導致其不醒目不明了的直接原因。試問讀書至研究生,連酵母菌與糖精都不知道,又該叫人作何感想呢?
用漢字組詞描述起來簡潔明了。即便是沒吃過糖精、沒用過酵母菌的沒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他也明白糖精可能是糖的“精煉部分”,比糖更甜(盡管這不確切);酵母菌是“一種能引起發(fā)酵的細菌”。但英文就不能如此簡單地組詞,即便組出來也恐怕令人難以接受:糖精=Sugessece="Sugar"+"Essence"(“糖”與“精”合起來),酵母菌=Yeabac teria="Yeast"+" Bacteria "(“發(fā)酵”與“細菌”合起來)。這豈不是太不像話了? 與拼音文字一維串狀前后綴構詞法不同,漢字是通過二維方式構字的。例如:“人”在無門的四堵墻內便成了“囚”;
“木”在無門的四堵墻內要受“困”;
“露”-下“雨”天在 大馬 “路”上要暴“露”在雨水之下了; “米”(與糧食有關)“唐”(表聲)=“糖”;
柴“禾”上長“草”=“菌”;
“木”“林”“森”——分別是wood、tree和forest的意思,但比較之下哪一種構詞法更好?答案一目了然。
在當今的英語 社會,早期英文造字所遵循的拉丁詞根造字法也已逐漸被甩開了,類似以上造的Sugessece,Yeabacteria可一點都不是笑話,日常生活中天天都有。商店里不同品牌的巧克力、 糖果 總會有不同的名字,有些名字在字典里找不到,它們會隨某個廠家的某種 巧克力糖 的產生而產生,消亡而消亡。當一個澳大利亞人讀到這個詞時,他不會意識到這是北美某個地區(qū)的很受歡迎的一種糖果,多半只能和中國人一樣搖搖頭罷了。 信息科技時代偏愛漢字。不知您是否了解模糊數(shù)學、模糊控制或神經網絡等新學科領域?如果接觸過,您便會理解人類的藝術 、哲學、感覺看似不“精確”,但實為目前它們超越了當今人類的知識水平所能精確描述的范圍。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它們逐漸會被人類以全新的知識結構所精確地把握,以上所舉的新學科只是這一新知識結構序幕的小插曲。漢字集中體現(xiàn)了東方藝術哲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之所在。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它的智慧我們尚不能完全認識,對它的發(fā)掘方興未艾。這種說法不是沒有根據(jù)的的,畢竟15年前也沒有人意識到傳統(tǒng)漢字出版業(yè)要被淘汰;10年前的人沒有料到漢字的輸入會比英文快,而且還會更快;5年前的人沒有想到傳統(tǒng)的報業(yè)媒體會被逐漸淘汰,《 南方都市報 》會與百年老報《大公報》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互聯(lián)網上搶碼字新聞。誰又敢斷言若干年之后漢字編程不可能或可能超過英文呢? 漢語言的優(yōu)越性
一國的知識產權和科學理論都必須有文字載體和記錄在當今和未來的網絡時代,西方的 表音文字 是一維體系,是字母堆砌文字。 這種文字體系對于新生事物都必須“重新排列字母”以組成新單詞,這是極不利于旁人和后人學習和理解的。
歸根到底,世界主要的三大語系,其中的西方拉丁文語系和中東的阿拉伯語系都是一維的表音文字,原有的文字單詞對新生事物是不兼容的!
這個不兼容帶來兩大弊端:
1.科技單詞越來越長,科技思維的效率會越來越低下,甚至妨礙了大眾的理解;
2.累贅空洞的專有名詞越來越多,旁人難以理解,從而造成“隔科如隔山”,泛學科研究會越來越艱難和晦澀,泛學科研究和創(chuàng)新的困難就會越來越大。
這兩大弊端帶來的結果就是:
科學單一創(chuàng)新越來越慢,綜合創(chuàng)新越來越少。
而且對于表音文字來說,這兩大弊端和兩大結果都是無解的。
漢語是全世界唯一的三維文字,既有表音,又有表意,還有表形,是現(xiàn)階段人類文明中最穩(wěn)固也是最先進的語言體系
在網絡信息時代的“全民大傳播”和“全民大探討”的潮流下,漢語是最適合也是最有優(yōu)勢的語言體系!從網絡時代和全球化趨勢來說,漢語言體系未來必將引領世界、主導全球!
當然這是一個浩瀚繁雜的語系推廣和建設工程!
漢字是靈活的,但需要靈活的人使用;漢字是聰明的,但有賴于聰明人的開發(fā);漢字是充滿智慧的,需要有智慧的人認識到她的價值。為漢語驕傲!更為堅信漢語時代即將到來的中國人的熱情與信心而歡呼!
影響力 總部設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全球語言監(jiān)督機構”發(fā)布報告稱,自1994年以來加入英語的新詞匯中,“中文借用詞”數(shù)量獨占鰲頭,以5%-20%的比例超過任何其他語言來源。該機構主席帕亞克表示:“令人驚訝的是,由于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中文對國際英語的沖擊比英語國家還大?!?/span>
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 姚雙云 教授認為,產生這一現(xiàn)象主要有3個原因。第一,英語開放度高,包容性強,借詞龐雜;第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必然推動各種語言間的詞語借用;第三,漢語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對英語的影響力日益增強,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歸根到底,漢語詞匯的大量“出口”,其深層原因是中國在全球影響力的提升和關注度的提高。 中山大學 周海中 教授認為,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語是漢英兩種語言接觸的必然產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結果;隨著中外文化交流交往日益頻繁,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及表達方式必然會越來越多。 目前,國內的漢語言學界對于來自英語或其他語言的借詞研究頗多,而對于漢語詞匯的輸出現(xiàn)象研究較少。近年來,國人中文母語意識的提升,席卷全球的“ 漢語熱 ”,網絡上來自中國的各種新聞熱點,都在提醒著我們,應該開始更多地關注和探討漢語詞匯輸出這個文化現(xiàn)象了。 2020年12月22日,教育部舉行發(fā)布會。會上透露,全球有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shù)約2500萬,“十三五”期間全球參加HSK(中文水平考試)、YCT(中小學中文考試)等中文水平考試的人數(shù)達4000萬人次,這表明國際中文教育擁有廣泛而堅實的基礎。 “中文聯(lián)盟”云服務教學平臺面向全球免費提供190多門6000多節(jié)中文、中華文化等在線課程,惠及200余萬海外中文學習者。 全球中文學習平臺 2020年研發(fā)上線“譯學中文”“知學中文”“幼學中文”等手機軟件,增設港澳臺頻道,補充針對性學習資源。截至2020年底,平臺累計用戶超過210萬,覆蓋近170個國家和地區(qū)。 自2021年1月25日起,中文正式成為聯(lián)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官方語言。
2021年10月4日,國際航空運輸協(xié)會生效了一項重要決議:國際航協(xié)自1945年創(chuàng)立以來,首次修訂了國際航協(xié)章程的語言條款,中文也成為國際航協(xié)章程語言條款76年來唯一增加的語言,原來的語言僅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阿拉伯語文件的翻譯僅限于阿拉伯語會員要求的年會文件)四個創(chuàng)始語言。
2021年10月,世界高塔聯(lián)盟(World Federation of Great Tower, WFGT)在線上召開了2021年年會,年會分設美洲、歐洲、亞洲三個小組,會上通過了世界高塔聯(lián)盟新章程。其中,新章程規(guī)定,中文和英語并列成為世界高塔聯(lián)盟的兩大官方語言。
2022年4月9日消息,2022年 愛爾蘭 高考中文口語考試9日如期舉行,這是愛爾蘭首次將中文納入高考外語選考科目。 截至2021年底,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 、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 世界旅游組織 等10個聯(lián)合國下屬專門機構將中文作為官方語言,1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開展中文教育,76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外國正在學習中文人數(shù)超25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人數(shù)近2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