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高曉虹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教授,任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紀錄片研究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新聞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級精品課程《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負責人,北京市級精品課程《電視新聞學》負責人,并于2008年獲得北京市和國家級“教學名師獎”。帶領的廣播電視新聞學教學團隊2010年獲“國家級優(yōu)秀教學團隊”稱號。社會職務
北京電視藝術家協(xié)會會員。
中國新聞教育學會廣播電視專業(yè)委員會會長。
被聘為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廣播影視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講授的主要課程有:“電視編輯”、“電視專題節(jié)目”、“電視廣告藝術”等專業(yè)課程。
主要著作
《電視專題研究》、《電視攝影與編輯》及20小時教學節(jié)目、《電視寫作》及6小時教學節(jié)目、面向21世紀廣播電視新聞專業(yè)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研究(北京市的科研項目),《電視廣告謀劃》和《世界電視之窗》,并發(fā)表論文多篇。
工作經(jīng)歷
1975.7參加工作
1982.7年北京廣播學院電視新聞本科
1991.1年北京廣播學院電視新聞碩士
成就及榮譽
1993年被評為“北京市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
1998年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獎教金;
2001年獲“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學體系與課程改革重點科研項目優(yōu)秀獎;
2001年被評為北京高教系統(tǒng)“優(yōu)秀共產黨員;[2]
2003年被評為北京高教系統(tǒng)“抗擊非典”優(yōu)秀共產黨員。[2]
2005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創(chuàng)新標兵。
2007年在全國“十佳百優(yōu)理論人才”評選中獲“百優(yōu)理論人才”稱號、榮獲第五屆“北京電視十佳工作者”榮譽稱號。
她所帶領的團隊在2007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系統(tǒng)優(yōu)秀教學團隊。[2]
2008年,高曉虹教授擔任的《電視節(jié)目制作》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2008年她獲得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
2009年獲“全國優(yōu)秀教師”稱號和首都勞動獎章。
2009年先后獲得了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2年榮獲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
2014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并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第一批教學名師。
2015年榮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2021年9月26日入選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獎勵名單。[1]
教學實踐
多年來,她主要從事廣播電視新聞學的理論與實踐、電視節(jié)目制作的教學與研究。2007年,她主講的《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課程被評為北京市級精品課程。她所負責的科研項目“面向21世紀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yè)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在2005年獲得國家級獎項:教育部教學成果二等獎。她的主要著作有:《世界電視之窗》、《電視廣告謀劃》、《電視新聞攝影與編輯》等。多年來,她一直擔任中國新聞教育學會廣播電視專業(yè)委員會會長,她先后被聘為2001年-2005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06年-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廣播影視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07年5月,她被聘為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紀錄片研究委員會副會長,2007年她分別擔任了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的評委和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電視經(jīng)濟節(jié)目獎的評委。2008年她被全國人大常委會聘為“200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好新聞”評委以及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員電教片“紅星獎”評委。
高曉虹教授結合多年在廣播電視新聞學教育教學經(jīng)驗,對廣播電視新聞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一整套較為科學完整的教學體系。該體系圍繞廣播電視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從理論、觀摩、寫作、英語、創(chuàng)作等五個維度對新聞傳播人才進行鍛造,與之對應的“21世紀傳媒人才‘五條線’教學體系”的科研課題,2009年先后獲得了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高曉虹教授在教學同時,積極開展學術研究,陸續(xù)出版了《電視攝影與編輯》、《電視寫作》、《電視廣告謀劃》和《世界電視之窗》等著作并主編了《歐美電視制作使用手冊》。近年來,隨著教學和科研的深入,她在國內核心期刊上陸續(xù)發(fā)表了《真善美的和弦》(《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年第2期)、《在媒介融合前景下電視新聞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中國城市電視臺論文集》2009年)、《論和諧社會語境下中國電視新聞報道的發(fā)展》(《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年4期)、《“汶川地震”電視直播報道帶來的思考》(《現(xiàn)代傳播》,2008年6月)、《奧運報道理念與手法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電視研究》,2008年12期;)《直播的理念與要素分析》(05年10月《現(xiàn)代傳播》)、《品牌時代的電視頻道包裝理念》(04年《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等多篇論文。2008年,高曉虹教授主持的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重點課題《應對重大突發(fā)事件的媒介整合與信息傳播應急體系構建》已經(jīng)成功申報。她對學院的科研工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構想。這些構想對于推進新聞傳播學領域的科學研究,意義深遠。
人物評價
高曉虹教授把教書育人視為生命,將全部的熱情獻給教育事業(yè)??v觀三十年的從教生涯,她始終將自己置身于三尺講臺,以一名優(yōu)秀人民教師,一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新聞傳播學科,尤其是在廣播電視新聞高等教育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屢獲各級嘉獎。她帶領電視與新聞學院奮發(fā)向上、銳意進取,在學科基礎建設、師資隊伍培養(yǎng)、課程體系規(guī)劃、開展國際化辦學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嘗試,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中國傳媒大學校工會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