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站在碧波蕩漾的烏棚船上仰望,一處郁郁蔥蔥高近100米的山麓,獨聳耒水河畔,麓面有一巖洞,相傳漢代謀臣張良在此隱居三年,故名張良洞,在南向洞前巖下有元代至正六年(1341年)李從善題字的“直釣”手書,相傳張良在直釣巖上仿姜子牙垂直釣魚,寓含哲理,故名直釣巖。直釣巖
詩詞
宋代李芮題〈直釣巖〉云:
無械仙翁去,
巖垂直釣名。
重開茅葦塞,
仰見斗山明。
~
便覺天光近,
從教俗眼驚。
登臨試一覽,
心目得雙清。
明代《徐霞客游記》載:自永興沿耒水而下,進入上堡市,徐霞客對耒陽上堡及直釣巖的記載較為祥細:“過上堡市,有山在江之南,嶺上多翻砂轉(zhuǎn)石,是為出錫之所,山下有市,煎煉成塊,以發(fā)客焉。其地已屬耒陽,蓋永興、耒陽兩邑之中道也”。接著又寫道““已過江之北,登直釣巖,巖前有真武殿、觀音閣,東向迎江,而洞門瞰江南向當門,石柱中垂,界為二門,巖連環(huán)然。其內(nèi)空洞平整,其石隅裂一竅,歷磴而上,別為窗室,其左隅由大洞深入,石竅忽盤空而起,東迸一隙,斜透天光,其內(nèi)又盤空而起,若萬石之鐘,透頂直上,天光一圍,圓若明鏡,下墮其中,仰而視之,真是井底觀天也”。至此,直釣巖躍然眼前。
沿河畔而上,波光漣漪,直釣巖躺在一方碩大的礁巖前,經(jīng)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只留下一個垂直水間高約0.7米的臺面,臺面長2米、寬1.25米,其間光滑如膩,可臥可坐,臥在臥基,坐有凹背。再沿直釣巖而上,洞前有一寺庵叫昭靈寺,在元代以前,張良洞與昭靈寺為洞寺合一。至明代便洞前建寺,洞寺分立。昭靈寺始建于明代天啟二年(1922年),一對道士的兄妹來直釣巖采藥,發(fā)現(xiàn)萬年洞已被泥沙淤塞,僅見一孔,要爬行才能進出。于是,道士兄妹當即組織附近山民清除直釣庵淤漬。明代崇禎初年,一個叫伍時美的信士出資在洞前建殿閣,置真武殿、觀音閣,定名為昭靈寺??箲?zhàn)前夕,釋智光做主持,香火鼎盛。
1949年后,寺庵改作民居,1960年地處對岸上堡公社石市、黃市兩個大隊的新生煤礦(湘南監(jiān)獄)水泥廠、及一至五個工區(qū)在張良洞前開采巖石。經(jīng)過20多年的爆破,原刻在洞內(nèi)巖壁上的歷代題字詩刻幾乎全部震毀,昭靈寺也蕩然無存。庵洞遭受毀滅性的破壞。1986年由直釣庵住持高僧釋智光個人捐資8000元、耒水兩岸附近百姓共捐款11萬元重建昭靈寺,歷時5年,于1990年竣工。并重刻直釣巖洞內(nèi)張良題寫在巖洞東壁的“洞靈源”石刻,巖洞右側(cè)石壁的“張良洞”石刻;韓愈手書“還我本來面目”匾額、張良生平簡介、碑廊等?,F(xiàn)在迎面的石壁上,“洞靈源”和“漢佐張良書”石刻清晰入目。攀石階而上,穿門樓,過平臺,洞口巖上重刻的“張良洞”三個大字筆力勁遒,也有一說是清代耒陽知縣李善靈題撰;二說是元代至正六年(1341年)李從善書;此外洞西南近水處石壁也還刻有兩者抱受爭議的“湘南佳處”石刻。而這左右兩邊所刻對聯(lián):
“今古英雄數(shù)指留侯識進退、
歷代君主豈獨高祖負忠良”
則是段茂碧所撰。此外還有相關(guān)對聯(lián)如
“張公樂隱神仙洞;
良境可存功利心”、
“鳥盡弓藏、張良明智高天下;
鶴飛魚戲、古洞祥和譽楚南”、
“禍??傁嘁?、遠避是非方得福;
枯榮豈可料、長留清白即為草”等。
走進洞內(nèi),豁然開朗,洞穴為扁圓形,長約40米、寬約30米、面積近1200平方米左右。洞頂宛如覆蓋的石鍋,四周垂地,最高處近10米。洞中有洞,大洞內(nèi)還依附10余個小洞。洞內(nèi)鐘乳巖石鐘靈蔬秀、千姿百態(tài)、妙趣橫生,有如龍宮大千世界的十大奇景:如
“通三眼、一線光明,
保溫洞、四季如春;
獨角獸、恰如麒麟,
擎天柱,欲舉天庭;
子房榻、古跡尚存;
萬戶墩、印記分明,
萬民傘、十分逼真;
飛來鐘、不絕余音,
千人鍋、佛'事大興;
石布波、閃閃花紋?!?/p>
就是通天塔、保溫洞、獨角獸、擎天柱、張良榻、張良墩、萬民傘、飛來鐘、千人鍋、石布波等石乳、石柱、石瀑、石筍、石幔、石花組成的。不過張良曾經(jīng)用過的石榻床、石椅子、石板凳不幸被毀,也無法修復,甚為憾事。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唐代詩人、散文家韓愈貶謫潮州刺史第五次經(jīng)過耒陽,舟拜張良洞,留下的“還我本來面目”墨寶,重刻在洞內(nèi),讓我們領(lǐng)略大文豪的足跡。真正體味
“洞內(nèi)景致好,
洞外山更明;
三月幕春到,
山上草木深;
雜花長成樹,
滿崗飛群蔦;
峰巒龍戲鳥,
水府虎亂行;
天水本一色,
波光相輝映;
洞府深且幽,
悟道最宜人?!?/p>
的境界。
另據(jù)耒陽地方志載:張良輔助劉邦成就帝王之后,為避政事紛爭,遠離京都,退隱直釣巖。張良(?~前186年),字子房,秦末漢初軍事謀略家,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杰。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大封開國功臣。劉邦說道:“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張良答復:“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彼旆鈴埩紴榱艉?。此后,張良稱病不出。自言:“今以三過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庇谑菍W道,不聞政事。六年之后去逝,謚文成侯。張良晚年托隱老死之處皆成謎。
其實,漢臣張良來到直釣巖隱居,并非一人漂泊,而是一撥人馬以洞為家,以石為忱,日釣夜琴,隱居三年。表現(xiàn)了張良婉拒三萬戶的封賞、而寧愿離開封地,審時度勢、淡泊名利的品格,使韓信、蕭何等七個功臣諸王受到漢高祖劉邦的誅殺而其獨存,并四處云游隱居。使?jié)h謀臣張良能夠知道“功高震主、激流勇退,避居山間草野,躲過了
“狡兔死、
走狗烹;
飛鳥盡、
良弓藏;
敵國滅、
謀臣亡”
的大劫數(shù),的確稱得上天下首名明白人。這座萬年洞留下漢謀臣張良的“洞靈源”“漢佐張良書”、唐詩人韓愈的“還我本來面目”等墨寶之后,歷代住持和尚將該墨寶制成匾客縣掛佛堂,竟引來歷代官員、文人'騷'客前來拜祭,其中有宋代名僧無械和尚來此修煉,明代進士~耒陽上堡人李芮;元代至正年間李從善(1341年~1365年);明代名士劉季曠、劉芳、旅行家徐霞客;清代衡山狀元彭浚、邑令劉宗沛、李善靈、清代名士彭維新、劉謙、向大觀、何紹禮等來此留跡。